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是我国目前运算速度最快、存贮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3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它是石油、地质勘探、中长期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题目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时间诶上仍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银河”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到1985年“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目标,使我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83年5月以来,国务院电子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组织全国29个单位的95名计算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银河计算机国家技术鉴定组”,并分成7个小组对“银河”机进行全面、严格的技术考核。结果表明:26道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正确性考题,先后计算3遍,数据完全相同,结果正确,精度符合要求;在单道操作系统或多道操作系统控制下,全系统和主机稳定可靠;硬件系统向量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亿次以上,软件系统内容丰富,功能较强,使用方便,性能先进,“银河”巨型机在设计、生产、调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一些理论问题。有些是国内首次使用,有些达到了国际水平。
“银河”事业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信息时代初现端倪,在巨型计算机这一高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上,我国始终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密封锁。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指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并亲自决策,将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交给了我们。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银河人”立下“军令状”:五年时间一天不多、亿次速度一次不少,豁出命也要搞出巨型机来。1983年,我国首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在国防科大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自主研制巨型机的国家。1984年国庆大典上,被誉为“争气机”的“银河-Ⅰ”模型通过天安门广场,中华民族为之扬眉吐气。江泽民同志关心“银河”巨型机的研制,视察国防科大时,深入“银河”机房,仔细询问巨型机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问题,“银河-Ⅱ”十亿次巨型机研制成功后,又亲笔题词“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胡锦涛同志关心“银河”巨型机发展,给予我们巨大鼓励,指明自主创新的前进方向。银河人时刻牢记几代领导人的殷切期望和重托,把为富国强军作大贡献作为永恒追求和不竭动力,不断开创“银河”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