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谢】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以新都之邑名为姓 称谢氏

2009-03-31 11:2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谢姓是中国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34位。谢姓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0.72%,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位居前50名内。

谢姓是中国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34位。谢姓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0.72%,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位居前50名内。

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

一.起源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分布

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家谱

主要历史文献家谱(部分):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山东省东阿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福建:永定谢氏族谱一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汉寿谢氏三修族谱四卷

四川:湖广填四川大竹谢氏族谱一卷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