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罗】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

2009-04-28 16: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罗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七十五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罗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七十五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罗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起源

罗姓源出有四:

1、据《说文通训定声》 、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 《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女云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 、 《通志·氏族略》 、 《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

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著名的罗姓郡望。

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

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

.家谱

罗姓家谱古籍文献有(部分):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单鱼尾 上海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四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存卷一、四、八三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二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 罗位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二卷卷首上、下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活字印本八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