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郦辅四世孙郦鹏担任广州刺史,定居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是为广州始祖。其弟郦凤担任翰林学士。其后,郦凤之子郦文绍也担任翰林学士;配王氏,生四子:嵩、坊、元亨、道亨。
南宋初年,金兵蹂躏中原,郦文绍护驾南渡,遂迁居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子郦嵩定居会稽,是为会稽始祖;次子郦坊迁居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是为兰溪始祖;三子郦元亨官封诸暨学正,迁居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市),是为诸暨始祖;四子郦道亨迁居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是为台州始祖。与此同时,南支郦氏的部分族人已经由仙居迁往永康。
经过次番大规模迁徙,北支郦氏宗族也正式由中原迁至江南,至今亦有八百八十年矣。此后,留居中原以及北方的宗亲数量很少,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一带。
南宋时期,郦元亨及其后裔连续七世担任朝廷高官。南宋后期,郦元亨四世孙郦景秀(玺五公)迁居泰北乡桂花树下(今浣东街道金鹅湖村桂花树下),是为泰北始祖;景秀的五世孙郦勤迁居泰北乡附六十七都郦村(今暨阳街道大侣片郦村),后世发展为玺五派。
其弟郦景辅(玺七公)定居县城西隅长弄堂(今诸暨旧城区),是为浣江始祖;并确立后世字第。为保护西隅住宅及书房,景辅率家人在墙边开掘水井一口,用以防火。此井至今尚存,乃郦氏宗族在诸暨最早之遗迹。
此后,郦氏家族在诸暨以景辅一支为主,世代相传,字第连绵不断:
景辅公长子郦哲(曾九公)定居县城西隅后街。
景辅公次子郦贤(曾十公)迁居花山乡祝桥(今陶朱街道祝桥郦家村),是为祝桥始祖,后世发展为曾十派。
景辅公少子郦信(曾十一公)迁居概浦乡巽坞(今应店街镇巽坞村),是为巽坞始祖,后世发展为曾十一派。
南宋末年,景辅公堂兄景研(玺四公)之子郦洪(曾五公)迁居丹阳,是为丹阳始祖,后世发展为玺四派。
元朝年间,诸暨郦氏宗族支派增多,开始由县城迁往各乡村。郦哲之子郦宏甫(荣六公)生三子一女:郦德继(贵二公)、女儿(张郦氏)、郦德佑(贵三公)、郦德裕(贵四公)。
贵二公郦德继之长子郦恒(景三公),后世发展为景三派。
贵二公郦德继之次子郦仕丰(景八公),后世发展为景八派,再演变为九房:元一房、元三房、元五房、元九房、元十房、元六房、元四房、元七房、元十一房。
贵三公郦德祐之长子郦成(景二公),后世发展为景二派。
贵三公郦德祐之次子郦观(景四公),后世发展为景四派。
贵三公郦德祐之三子郦升(景五公),后世发展为景五派,再演变为两房:友六房、友八房。
贵三公郦德祐之少子郦政(景七公),后世发展为景七派,再演变为四房:维新房、维尧房、秉彝房、荣华房。
贵四公郦德裕之长子郦彦刚(志一公),后世发展为志一房。
贵四公郦德裕之长子郦彦俊(志四公),后世发展为志四房。
上述所有这些三公十七房,除去少数已经绝支的村子,共有一百三十六个村落或门堂,都是玺七公郦景辅之长子郦哲(曾九公)的后代,在整个诸暨的郦氏宗亲里面,占据绝大多数人口。
玺七公郦景辅堂兄玺四公郦景研之子郦洪(曾五公),为了抗击蒙古入侵者,战死苏南丹阳;其子郦伦(荣十二)定居丹阳,尊父亲郦洪为丹阳始祖。后世分居陵口镇赵巷村、陵口镇邵巷村、后巷镇大英山彭家村、荆林镇郦巷村、王德庄、延陵镇柳茹村、行宫镇旧县村、行宫镇九里村、云阳镇宝塔湾郦家。丹阳郦氏宗亲另有字第。
贵二公景八派元九房始祖郦浩,在明代成化初年迁居檡树桥头;明代崇祯年间,郦浩的六世孙郦大科迁居山阴县州山村;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郦大科的四世孙郦应荣(郦尔昌)由于担任地方官员,又迁往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达德乡勇敬里(今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桂林书院社区),是为来凤始祖,后世分居百福司镇、时卯洞街、来凤县城、观音坪村、安抚司村、翔凤镇、恩施市,来凤郦氏宗亲另有字第。
此外,江南始祖郦文绍的长子郦嵩及其后世居住会稽东部皋埠镇郦家埭,后来有分支迁居平水镇嵋山村、上虞县东关镇以及百官镇。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又有郦千三迁居宁波府横渡镇(今属三门县)。
清朝后期,诸暨县詹家山村有郦维锷率子郦靖康迁居台州府太平县(今温岭市),后发展到路桥区、玉环县。
(责任编辑: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