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禹】出自姬姓,以人名为姓氏

2009-05-24 08: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百家谱,风俗通义上记载,禹姓出自姒姓,夏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后,夏朝王族里有些人有以“禹”为姓的。

一、姓氏源流

禹(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人名为姓氏。传说禹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也是历史上“三皇”之一,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他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曾奉命治理洪水。拒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河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持续三十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继位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称禹氏。

2、出自妘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为楚国的附庸,世称鄅子。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离开了都城,称禹氏。

得姓始祖:夏禹。禹姓姒,名文政。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故禹也被儿为夏禹。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尊夏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百家谱,风俗通义上记载,禹姓出自姒姓,夏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后,夏朝王族里有些人有以“禹”为姓的。另有一种说法,据广韵记载,春秋时,有诸侯国禹国,子爵爵位,后来为楚国攻灭,禹国公族后代子孙就以“禹”为姓。禹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三、家谱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一百四十一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到2009年1月为止,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到2009年1月为止,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世系已传经四千多年。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一百多户,人口有三百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一百四十五代。陇西堂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化市禹庄家祠。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琅邪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惜阴堂:因大禹惜寸阴而命名。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

五、历史名人

禹 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 祥:明代仁寿县知县,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之鼎: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六、当代名人

禹之谟:民国奠基者。字稽亭,湖南省湘乡(今属双峰县青树坪镇)人。1900年参加自立军活动,1903年在湘潭创办湖利黔织布厂,1904年迁厂长沙,并附设工艺传习所。1904年加入华兴会。1905年领导收回粤汉铁路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是该会湖南分会创始人之一。曾领导湖南民众抵制美货的运动,并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会长和商会会长。1906年夏将革命烈士陈天华和姚宏业的灵柩运回长沙公葬时,受到当地官僚和豪绅的阻挠,他亲自发动千余学生举行游行送葬。同年被捕,受刑不屈。次年1月5日被绞杀于靖州(今湖南省靖县)东门,终年39岁。其遗体于1912年10月,被安葬在湖南省长沙岳麓山。该墓坐西北向东南,由墓莹、墓碑、石桌、石香炉、石鼓等组成,墓莹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2米高的墓碑上书“烈士禹之谟墓”,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两通烈士着上面分别镌刻着烈士生前的遗书和颜昌(山尧)所撰的墓志铭。

(责任编辑:寒江雪柳)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