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被季孙、叔孙、孟孙三个贵族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在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当时他大概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大权。不巧,叔孙豹在这个时候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份安葬叔孙豹。杜泄等家臣为此非常愤怒,所有人都认为三家均为卿士,用这样的待遇安葬叔孙豹,实在是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仪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听说后,勃然大怒,想要将叔孙豹的家臣尽数捕杀,杜泄害怕了,携带着家人偷偷逃出鲁国,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
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命他为朝官,他的儿子杜绰就生在楚惠王时期。杜泄去世后,到了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声王任命杜绰为大夫,而杜绰的儿子杜段就生在声王时期。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为以才学著名的青年。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绰去世,杜段承袭了父亲的职位担任楚大夫。当时他的弟弟杜挚也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为朝臣,在商鞅变法中持反对态度。至楚怀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他的儿子杜赫以文武双全、善于指挥军事闻名。因为叔父杜挚曾担任秦国大臣,又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十分向往,于是杜赫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市),于是称为“杜衍”。杜赫有儿子数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杜秉等。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他的儿子杜秉被任命为官吏。
迁居秦都咸阳(今属陕西)的杜挚,子孙名字失载。传至西汉初时有杜樨,从咸阳迁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毛西村),和他的儿子杜苍一起隐居读书,不在朝廷做官。杜苍的儿子杜信,是位民间医生。杜信的儿子杜勋,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军校随陈汤的大军出征匈奴,立有战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行侠仗义的侠客。
杜泄及其后人凭借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望和地位,使得这个家族名垂青史,杜泄家族也成为声望显赫的杜姓望族。
(责任编辑:堇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