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里解释:“名,命也。”现代顺口溜也说:“不怕生坏命,就怕取坏名。”于是,在父母挑了生宝宝的同时,又琢磨着怎么让此孩子迥异于彼孩子?一家带一帮,这就搅动起了起名热流。为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大家绞尽脑汁,测八字、查生辰、翻词典、问先生……恨不得名字一诞生就万事大吉,功成名就,财源滚滚。
记得《侠客行》上有一人物,梅芳姑叫他狗杂种,长乐帮的人称他石破天,史婆婆给他起名史亿刀,丁珰把他当成天哥,阿绣又叫他大粽子,石清、闵柔夫妇却认定他就是自己的儿子石中玉……他游走在各种名字之间,不用担心重名或者名字没特点,更不会落入时代塑造的大俗名或菜市场名字中。不知猪爸猪妈们会不会再造就一批俗名或菜市场名,抑或是又一个石中玉?
溯源
东汉迎来史上第一次重名高潮
中国姓氏的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由家族的先祖为后代定范字的规矩也从那时开始。所谓范字,就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得按辈分对字入座,也称为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能消除同名同姓。
但到了东汉,两字名突然兴起。王莽篡权后,为了强调自己革新的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由此,中国两字名大暴发,同名的现象也开始加剧。
到了唐代,谱名又重新被重视,三字名数量才逐渐增多,但两字名的地位也已确定下来。宋代,家族范字就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地步。宋王朝的宗室大致分为12个系统,其中四个系统建立了家庭范字,这些范字少则规范了几代人,多则规范了十几代人。
明王朝宗室从朱元璋开始,就实行了一套十分严格的家族范字。朱元璋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规定出20个字的范字。
家庭范字最早为封建帝王服务,到了明末又为民间广泛采用,用范字就意味着起双名。所以,1949年前双名占93.5%
1949年前
提着脑袋过活 名字求吉保平安
十大俗名:得宝 发财 富贵 有福 有禄 天佑 拴柱 天顺 喜旺 吉祥
背景: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争,使各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几乎中止。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
八卦点评:吃不饱穿不暖,整天还得提着脑袋过活,谁还在乎起什么名用什么字。民间有个土法,长辈唯恐娇嫩弱小的儿孙不能健康长大,就故意标示其卑贱,此为“贱物易养”。所以,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就连享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们,也难以免俗。蜀后主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宋孝宗赵慎的小名叫“羊儿”,明太祖朱元璋的小名叫“重八”。如今,小名可谓“隐退官场”了。不知当时,除了这些福禄富贵的官名外,是不是还盛行这些粗俗保命的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