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名人 >

胡适:文学革命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2009-04-30 11: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主张使用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笔名很多,本文主要是对胡适的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发动文学革命的第一个信号。胡适还是最早尝试创作白话新诗的诗人,他于1920年出版的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白话剧剧作。胡适无论是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为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开拓作用,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破除旧的文学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学面貌。他说,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二)思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浓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周秦。三曰须讲求文法。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蹉跎”、“寥落”,“飘零”,“寒窗”,“斜阳”,“芳草”,“鹃啼”,“孤影”,“玉楼”……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六曰不用典。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七曰不讲对仗。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亦间有骈句。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八曰不避俗语俗字。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

他认为写文章应该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主张用白话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诗集《尝试集》虽然艺术上还比较幼稚,但平白如话,浅显易懂,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思息情感。剧作《终身大事》开创了戏剧反映现代社会问题的风气。

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