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是骄傲的,对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他们往往不屑一顾,但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他们却颇为推崇。这种推崇不仅反映在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上,也表现为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关注。当然,在推崇之余,法国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取舍标准:看中国书不仅要看故事情节和文笔,更要看其中反映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象;因此,越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越是新锐的观点和非主流的文学形式,越能让他们觉得有所启发。
近年来,尤其是中法文化年以来,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译成法文,使法国读者认识中国文学的视角拓宽了许多。在此之前,他们读到的大都是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围城》《四世同堂》等。在众多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法国读者最喜欢的是描写中国人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作品,再就是表现当代女性心理的作品。自然,这也是国内文学创作的热点,只是法国人的看法和国内的有很大不同。
例如,在法国出版的《郁达夫短篇小说文集》,让法国人注意到的不是“五四”前后中国青年人的苦闷,而是让他们对中国文人表现“性”的笔法有了新的认识。最近译成法文的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也很受欢迎,原因是:它让法国读者看到了中国复杂而变异的人际关系,还有中国人与自我、与社会的抗争。有一位汉学家谈到:“《丰乳肥臀》完全抛弃了中国文学中的含蓄感。莫言的文笔中有一种下意识的冲动……这种风格使人联想到通俗文学,同时又可从中看到革命文学的影子。这种文笔本身就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更有意思的是,在《乌鸦》和《上海宝贝》之类的小说里,法国人看到的不是“美女作家”,也不是其中的“以身体写作”(对他们来说,这些简直太小儿科了);他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书会是禁书,却尖锐地指出:“被列为禁书也许正是此书获得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一位文学评论家说道:“在我看来,《上海宝贝》以及其他‘美女作家’的成功与其说是归功于其文学价值,不如说是由于中国社会对其过于强烈的反应。正因为这些书是年轻女人写的,她们笔下所描述的人和事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就被放大,是对女性应有的形象规范的一种冲击。再说,这些女作家喜欢把自己摆放在幕前,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混在一起,抹掉了它们之间的界线,这种做法本身又是对社会的一种挑衅。”“‘美女作家’不是一个文学现象,也称不上是文学流派,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难得的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对郁达夫的误读、对莫言的片面理解相比,这样的认识无疑是相当深刻的。
前不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成了大热门,其中还包括少年作家韩寒的小说——刚刚出版的法文版《三重门》。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是这本书的翻译者,我自然感触良多。记得第一次读完《三重门》时,我很兴奋,立即与巴黎的J.C.LATTES出版社联络,向他们推荐这部作品。我知道,这部小说将向法国读者打开一个了解当代中国的独特窗口,它反映了许多社会现象,会在法国社会引起共鸣。为了让出版社的评委会接受《三重门》,我试译了小说的一些片段,着重突出作者的才气和幽默,并强调他这种自嘲的文笔不仅充满机智,更体现了正在被传统和时尚夹击的当代中国少年的精神面貌,而这些少年将构成20年后中国的主流社会。评委们被韩寒这些有趣的自嘲逗得当场笑出了声,LATTES出版社决定出版《三重门》法文版。
2004年年初,《三重门》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向全欧洲发行。3月份,正值中国文化年的巴黎,把中国定为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宾,中国作家代表团在开幕晚会上受到热烈欢迎。不过,韩寒并不是代表团成员。LATTES出版社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了韩寒。可这位文学少年此时已是一个狂热的赛车迷。为了赛车集训,韩寒放弃了来巴黎参加开幕式的机会。没想到的是,法国的新闻媒体却对此大为赞赏,认为韩寒对自己的爱好如此执著,正体现了他的独特之处。
书展期间,《三重门》的销量在LATTES销售专柜高居首位。我曾在那儿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她捧着《三重门》,请求她的父母买下,作为她15岁生日的礼物。
法国读者喜欢《三重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他们看到的第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少年生活的作品。在韩寒的才华中,法国人看到的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一个聪慧、敏感、迷茫的孩子,带有他同龄人共有的偏激和自我表现欲,以玩世不恭的人生观抵御社会的压力。不过,在他们看来,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恰恰是健康的。一位文学评论家说:“透过这个少年,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观念仍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社会,一个被时代牵引着快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而生活在这个巨大漩涡中的少年们挣扎着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身的平衡点,以求不被吞没。”
此外,《三重门》中所揭示的独生子女现象也引起了法国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重视。在法兰西文化广播电台的一个节目中,主持人谈到:“这些独生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过多的溺爱,以至丧失自理能力;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无尽的攀比,除了不停地奋斗,他们别无出路。这些孩子生存在现代化的中国,同时又要遵从传统理念的规范,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于家庭,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孩子的成功也是父母的成功,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只能由社会认同。如此大的精神压力令孩子们从小产生心理焦虑。独生子的处境给他们自我至上的心态,但与其相矛盾的是,他们很难追求自我,并选择独立性的道路。”有一位青少年心理学家说得更直接:“韩寒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中学教师必读书。”
此外,在法国生活的中国人中,还有几位是用法文著书闻名的作家,如程抱一、戴思杰等,他们的作品颇受法国人的青睐。不过,他们的成功同样不只在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更在于他们所讲述的事情有一个遥远、博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国,是中国的人文环境,是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