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剧照
对国外的读者而言,中国图书是他们借以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国外主流社会的读者当中,中国图书受欢迎的程度究竟如何?
法国:汉语热拉动中文书销售
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法国有两家历史较长、名声较大的中文书店:一家是友丰书店,一家是凤凰书店。两家书店都在巴黎著名的拉丁区。它们基本包揽了法国进口的绝大部分中文图书。目前友丰售出的汉语教科书占了法国市场的70%左右。
法国的中国图书读者主要分三类:一是上世纪70年代后,十几万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东南亚居民移民法国,但他们多年后对中国文化已较生疏,且多属普通劳工阶层或生意人;二是法国的一些汉学家,但人数非常有限,他们阅读的多是中国最新发展动态或与本人研究领域有关的资料性书籍;三是几万名中国留学生,不过,他们平时很少有时间看中文书籍,多数是因为写论文查资料,或是看法文教科书有困难,希望借助于中文教科书。但他们多因书价原因,常是查了书名后,让国内的家人寄来。
友丰书店目前每年从中国大陆进口书籍约5000册。老板潘立辉说,文学、历史和社会纪实方面的书籍销售情况较好。国内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家的外文作品,在法国虽有一定的市场,但有些作品因为翻译问题,闹了不少笑话。另外,有翻译问题的还包括国内出版的部分汉语教科书。
凤凰书店的老板菲力浦·梅耶介绍,法国对图书进口没有特别的内容审查,主要由海关报告进口物品的内容。海外作者写的有关大陆的书籍,在凤凰书店的销量中占有一定数量。这两年,在中法文化年的影响下,法国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但梅耶先生也认为,目前学汉语的热潮更多带来的只是对汉语教材的需求,若要进一步转化成中国图书的热销,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英国:“未开垦的处女地”
呼唤更多更真实的中国声音
伦敦的查令十字路,是英国有名的书店街,大小书店一家挨着一家。有3家书店,一家是英国最大的书店、也是百年老店福伊尔斯,一家是总部在美国的国际连锁书店博德斯,另一家是本地小书店。
福伊尔斯的老板克里斯托弗说,随着近两年中国热在英国的逐渐升温,书店也开始有意增加中国图书。在书店的3楼有3个标有东亚和中国的书架,其中有剑桥版的中国历史书和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也有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画册。2楼有两个书架的汉英语言工具书和汉语教材。与一年前相比,这两个部分的书籍种类都有明显增加。
与英国读者对中国的兴趣以及英国的图书出版能力相比,中国图书在英国的销售现状是大大滞后的。英国是个图书大国,有200多家出版商、3300多家图书销售商,年出版图书十几万种,图书出口额每年在12亿英镑左右。英国很多人都有每周读小说的习惯。加上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众多,应该说,英国是中国主流文学的一个很好的潜在市场,目前基本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曾任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的阿德里安先生认为,真实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后生活变化的作品,目前在英国还基本上看不到。
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参赞柯亚沙说,中国文学作品要打入英国,翻译环节很关键,一定要适合英国人的阅读习惯。贴近生活、故事曲折、可读性强的作品就会受欢迎。需要说明的两点是:一、英国图书市场的门槛并不高;二、英国人想了解中国。我们应该用图书带给英国更多更真实的中国声音。
美国:合作已有闪亮之笔
建议研究外国读者阅读心理
博德斯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之一。华盛顿市区的友善山丘分店里,只见读书人和购书人熙熙攘攘。书店经理罗娜是个热心人,忙乎半天找到了两本中国图书,一本是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一本是《红楼梦》,这两本书都是英译本。书店的电脑系统里记录有它们的销售情况:在上一个销售年度,《丰乳肥臀》卖出去两本,《红楼梦》卖出去一本。
另一家大型连锁书店――邦诺。两家书店看下来,感受基本相同:中国图书要想打入美国主流图书市场,目前看起来还比较艰难。那么,从全美范围来讲,引进情况是否会好一些?
中国图书在美国主流社会为何会受到冷落?此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中美之间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中国畅销的书在美国不一定受宠,在美国畅销的书在中国也有可能会败走麦城。这种文化差异短期内恐怕很难跨越,对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二,中国图书对美出口的宣传公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去年年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美国《读者文摘》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文化中国”系列丛书;今年9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成功地将《狼图腾》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高价转让给企鹅出版集团。这些都是中国图书走向西方主流社会的闪亮之笔。但是如何调整宣传公关策略,争取最大限度地吸引西方读者的眼球,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三,中国输出的图书多数并非美国读者关心的热门题材。中国书商应该研究美国读者的阅读心理,有针对性地策划对美国输出图书。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