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之初,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展开,宣扬中国文化与世界,探讨古老中国之奥秘成为重要的文化潮流之一,国外汉学研究不断深入。1877年,一些在华经商的美国商人深感培养通晓中文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捐赠一笔款项,拟请中国聘请教师,在哈佛大学开始为期三年的中文课程,准备开设专门研究机构——孔子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近代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正式学位的留学生容闳锐敏地意识到,并着手促进这种文化潮流的到来。1877年2月,容闳在给他的母校耶鲁大学图书馆馆长范南的信中说:“一旦耶鲁决心设立‘中国文化讲座’,我将随时将我个人的中文图书捐赠给贵馆”。而这之前,耶鲁大学也有意开设“中国文化讲座”。
美国第一位“中国语言文化讲座”教授卫三畏博士
1878年,甫获得耶鲁大学法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容闳竭力促成母校早日设立“中国文化讲座”,并积极推荐退休的外交家、杰出的汉学家卫三畏博士主持该讲座。于是,耶鲁大学聘请卫三畏博士出任第一位“中国语言文化讲座”教授,美国大学历史上第一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讲座”由此开设。5月29日,容闳将1237卷中国书籍捐赠给耶鲁图书馆。 随着时日的推移,容闳捐赠的中国典籍成为耶鲁大学的珍藏品。人们今天到该校图书馆参观,仍然可以看到容闳当年亲笔写的部分英译书目,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山海经》、《三国志》、《康熙字典》、《四才子书》等等。这些图书,是美国第一个中文图书馆——耶鲁大学中文图书馆的核心部分,为耶鲁大学图书馆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汉学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在哈佛教书的中国人戈鯤化
耶鲁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讲座”后,哈佛大学奋起直追。1879年,哈佛大学与时在美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的宁波学者戈鯤化赴美讲授中文。是年秋,戈鯤化抵校开课。而后,哈佛与耶鲁双翼齐飞,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镇。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