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强调,各位学者在《五经》翻译上达成的共识非常重要:一是要重视继承前人的成果;二是要参考借鉴近30年来中国对经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三是要重视中国大陆的考古新发现和由此带来的经学研究新成果。
按照《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的计划,新《五经》将根据英译本并参照经文底本,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和马来语等8种语言。目前,选定翻译的《五经》经文约70万字,译成英文约100万个单词,2500页,其他语种的译本有所不同。编译将忠实于原文,尽量不受某一注疏或学术流派的影响,将原文翻译成符合时代语言特色的译本,既保证译文的精确性,也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并接受。英译本《五经》预计三年半后面世,其他语种版本《五经》的编译工作,将在英译本定稿后启动。
据了解,现存的《五经》译本大多是100多年前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英国人理雅各在香港出版的英译《尚书》、《诗经》和《春秋》,后来又出版的《礼记》和《易经》。另一套并不完全的早期《五经》译本,是1889年至1916年法国神父顾塞芬在河北陆续出版的法译本,但该版本早已绝版,内容也已陈旧。二战后,虽然也出现过为数不多的新译本,但因某些原因,一些质量较高的译本迟迟没有面世。
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名知名汉学家会聚一堂,就《五经》的翻译体例、底本、出版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责任编辑: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