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流散国外七十多年 蒙古族音乐重回中国

2009-08-11 10: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贺勇
本报呼和浩特8月9日电 (记者贺勇)一批堪称音乐“活化石”的珍贵蒙古族音乐录音,近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一家民营博物馆——艾博云集博物馆从海外复制回国。据专家鉴定,这批包括

本报呼和浩特8月9日电 (记者贺勇)一批堪称音乐“活化石”的珍贵蒙古族音乐录音,近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一家民营博物馆——艾博云集博物馆从海外复制回国。据专家鉴定,这批包括长调、呼麦等在内的48首蒙古族音乐录音,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少数民族音乐录音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研究价值。

这批蒙古族音乐录音是由丹麦探险家、人类学家亨宁·哈士伦录制的。1927年,哈士伦加入“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地区考察期间,他开始收集研究蒙古族音乐。1936年,他又再次来到内蒙古,使用当时先进的录音机,先后在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和锡林郭勒地区,记录蒙古族自古流传的传统民歌333首,其中有录音的民歌124首。哈士伦回国后出版了《论蒙古音乐》一书,留下了一批有出版物文字记述线索的民间音乐音响资料。

据了解,哈士伦收集的蒙古族音乐录音,70多年来一直被珍藏在瑞典与丹麦的国家博物馆内。为使其重回故土,艾博云集博物馆几经辗转,从瑞典、丹麦等国复制购回蒙古族音乐录音48首。这些录音包括长调、合唱、叙事民歌、呼麦、马头琴曲、说书曲、男女对唱等,内容十分丰富,虽历经70多年,依然音质纯正,悦耳动听。特别是1936年录制的几曲呼麦,证明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蒙古东部地区有呼麦存在的事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70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录音演唱的蒙古族民间老艺人都已过世,许多民歌已在内蒙古失传,这些蒙古族录音资料堪称音乐“活化石”,弥足珍贵。

艾博云集博物馆馆长张海波说,他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流失海外的蒙古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建成蒙古族音乐文化博物馆和音乐录音数据库。

(责任编辑:天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