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花儿”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10-13 09:54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作者:郑严
民歌花儿 新华网甘肃频道10月12日电 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民歌花儿

新华网甘肃频道10月12日电 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端午节”、“甘肃花儿”等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这对作为“中国花儿之乡”的我州来说,无疑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现有回、汉、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9个民族歌唱,虽然有些民族有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但大家无一例外,都是用以河州(今临夏)方言为基础的汉语来演唱“花儿”,因此,“花儿”是以临夏为中心的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据专家考证,“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两大流派。在花儿流传地区,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如今,在甘肃、青海、宁夏每年举办的“花儿会”大大小小多达几百个。

除了广为传唱,“花儿”研究也方兴未艾,自1942年,兰州榆中人张亚雄出版首本“花儿”研究专著《花儿集》外,甘青宁学者写的“花儿”专著已超过20本。土生土长于临夏的“花儿”专家王沛经过筛选整理,河州型“花儿”曲令就有340个,洮岷型有20个。他说,“花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民歌中是曲令最丰富的。

世界各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淳朴的民歌演唱和民间传统的赛歌会,但随着现代工业化程度的增强,多数已成为历史记忆。像中国西北至今仍然以语态形式存在的“花儿”演唱与“花儿会”已经非常少了,美国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赵如兰博士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两次到我州莲花山进行田野作业,对当地“花儿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赞叹不已。

为了加强对“花儿”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2004年10月19日,我州作为“花儿”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同时将我州的康乐县、和政县分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2006年5月,“临夏花儿”被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08年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评选工作不再受“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年限申报一项”的限制,而是采用与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每年一次”的申报办法,每个国家申报项目数量也不再限制。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去年夏季,“花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甘肃省向文化部进行了申报,9月28日,经文化部审查通过,正式将包括“甘肃花儿”在内的从全国遴选出的45个备选项目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此次包括“甘肃花儿”在内的我国22个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不仅使我国世界“非遗”项目已增至26个,成为拥有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也使甘肃省拥有了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

千娇百媚、魅力无穷的“花儿”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最具地方色彩、最具乡土情韵的民俗文化品牌。“花儿”跻身世界“非遗”,也为作为“花儿之乡”的我州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堇靡)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