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创作了一批精品戏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让市民对更多戏曲精品充满期待。(资料图片)
《董生与李氏》、《钦差大臣》、《光明之城》……精品戏剧剧目巡演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分享了我市优秀文化成果,这些精品剧目也成为展示泉州市丰厚戏曲资源的名片。泉州南音“申遗”成功后,许多市民对泉州市优秀戏曲精品创作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
“精品曲目,是泉州南音的名片。”市民林东明先生说,就像现在的歌星、影星随着他们的优秀作品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一样,精品创作对弘扬泉州南音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连日来,不少读者打进热线说,我市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应该多创作一些精品之作,让广大市民分享优秀文化成果,提高这些戏曲资源的知名度。
“一个剧目救活了一个剧种。”市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杨茂盛说,梨园戏《陈三五娘》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演绎过这种“奇迹”。经过抢救的《陈三五娘》剧目,在华东区戏曲观摩会一炮打响,成为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媲美的经典传奇。1957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电影《陈三五娘》,半个多世纪以来常演不衰,现在《陈三五娘》还经常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滚动放映,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泉州市优秀戏曲文化。
读者建议,南音也可以借鉴《陈三五娘》的成功经验,精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曲目,加以推广,进而扩大南音在普通市民阶层的影响。
一台戏演遍全球五大洲
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通过不懈的努力,创作出了《火焰山》、《钦差大臣》和《古艺新姿活傀儡》等一批在海内外深受欢迎的作品。
“太棒了,不愧为‘世界第一流的偶人艺术’!”国庆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看完泉州提线木偶剧《钦差大臣》的演出盛况后说,优秀的剧目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剧种的魅力,而且能提升剧种影响力。
“精品剧目的创作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诞生的。”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精品创作要能“独具慧眼”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时代的要求、观众的需要,对传统进行再加工。对艺术追求要有精益求精的执著,在演出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改、完善和提升,这样才能永保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