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考古合作加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近日在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考古研究院关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根据该谅解备忘录,中德两国将在考古研究、专业人员培训、专家互访、学术交流、出版等方面加强合作。据介绍,近30年来,中国考古事业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而且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考古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德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始自1986年,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中德相关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此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德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学生志愿者保护非遗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手段又有创新。近日,全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在成都大学宣告成立。这个志愿者社团将以在成都大学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的建立为契机,配合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成都大学联合组织的“走进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开展各项非遗专题活动,内容包括相关专业学术交流、非遗社会实践、非遗主题讲座论坛、非遗知识展览、非遗志愿者工作等系列活动。
篱笆楼营造技艺班开班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保护频临绝迹的篱笆楼院,近日在孟达大庄村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培训班”。为保护文物、传承民族文化,循化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做好现有篱笆楼的保护管理的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一步扩大影响,让村民进一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联合各方面力量,制订具体的保护计划,做好传承工作,深入挖掘古篱笆楼营造技艺,用实际行动把精彩的篱笆楼文化展示给中外游客。
布努瑶猴鼓舞有传人
刚落幕的广西河池第十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东兰县布努瑶猴鼓舞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一等奖。据悉,这次猴鼓舞的演出都是由瑶族小演员完成,他们当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6岁。布努瑶猴鼓舞由布努瑶祖先“密洛陀”创始。它是一出体现古老民族文化的传统舞蹈。近年来这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内地百家非遗亮相澳门
第二届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近日在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在原“世界遗产”、“国际休闲旅游品”展区的基础上,组委会特别增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中国内地近百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剪纸、布老虎、紫砂壶、湘绣等传承人携展品参加展览,并在展览会的现场进行手工艺表演。澳门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神像木雕”和“舞醉龙”也在博览会展出。
土家姑娘在跳摆手舞
日前,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两万多土家儿女,身着民族盛装聚集桃花源广场,同跳摆手舞,摆出“旭日东升”图案,庆祝酉阳解放60周年及自治县成立26周年,其壮举被大世界吉尼斯载入史册。当天上午,11支代表队在桃花源广场举行摆手舞大赛。下午,20098名身着节日盛装的土家儿女,在广场及下方大道上摆出“旭日东升”图案,共同起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土家语称“毕兹卡”,是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