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闭幕。作家冯骥才、王蒙、翻译家高莽等中方代表与俄罗斯汉学界,共同见证了这场为纪念中俄建交六十周年而举办的文化交流盛事。俄罗斯汉学家罗流沙称,现在中国非常重视“文化走出去”,但纵观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作品本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成功“走出去”不可缺少的条件。
“目前在俄罗斯,来自中国的生活用品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吃的、穿的、用的大部分是中国货,就是读的还不是那样。当然,物质的东西受不受欢迎,不但在于质量,还有价格贵贱的问题。对文学来说,虽然也有经济问题,但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罗流沙称,“那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比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对俄罗斯读者难以有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们要想在俄罗斯受欢迎,就必须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的文学传统。”在“苏联解体后”所有被译介的中国作家作品中,出版次数最多的单个作品是陆文夫的《美食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源自这一小说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据介绍,1992年至2008年,共有73位中国作家被介绍,但作品在俄罗斯“发行量极小”。“每本只有2500册至1万册。在俄罗斯,5000册的发行量,是不亏本的极限,要‘广受欢迎’得超过10万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姜戎的《狼图腾》才算得上较成功,但在俄也算不得家喻户晓。”据他透露,俄罗斯在线书库里,目前还找不着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罗流沙介绍,若论近16年被译介到俄罗斯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数量,冯骥才、王蒙、贾平凹、残雪、张洁、王安忆位居前列,巴金、铁凝、余华、苏童、谌容等次之。“其中,冯骥才和王蒙的作品,被译介的次数大大领先于其他作家。据我看,除了他们对读者各有各的吸引力,还有一个原因,即这两位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最为积极,与俄汉学界交往最密切。”
据罗流沙透露,被介绍到俄罗斯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编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方,俄方自主性比较有限。“尽管入选作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比较高,但不一定适合广大俄罗斯读者的口味。不用说,这不利于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自2005年开始,俄罗斯出版界才开始自发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推出了棉棉、卫慧、蔡骏、姜戎、苏童的作品。“不过,为节省翻译费,棉棉、卫慧作品的俄译本,都是从英文转译的。”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