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清唱剧《桃花扇》:中西合璧的新路

2009-12-09 11:4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龙迎春
很显然,前晚在星海音乐厅上演的清唱剧《桃花扇》会让专程为昆曲而去的戏迷感到失落:这一版本的《桃花扇》完全不同于去年到访的音乐会版,如同其名称所揭示的,这是一部无

很显然,前晚在星海音乐厅上演的清唱剧《桃花扇》会让专程为昆曲而去的戏迷感到失落:这一版本的《桃花扇》完全不同于去年到访的音乐会版,如同其名称所揭示的,这是一部无伴奏清唱剧,情节依旧,唱词依然,只不过担纲主演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及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昆曲演员的表演则只是以合唱“伴舞”的形式出现。

不可否认,以昆曲之名进场,却发现少了程式和唱腔,唱念做打的衡量标准转换为对合唱、重唱、独唱的赏析,观众必须首先让自己转型去适应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情绪上的迷惑是难免的。但清唱剧《桃花扇》在艺术探索上所尝试的中西合璧新路,却依然令人耳目一新。

在剧情上,清唱剧版保留了孔尚任原著《桃花扇》的重要折子戏,从侯、李定情到香君拒婚,再到两人出家的爱情线,与左良玉哭主、史可法殉难的历史线两线并行,最后以大段《哀江南》套曲作结,归于《桃花扇》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旨,完全遵循原著,从中可见策划者和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作曲家廖乃雄先生自小跟随父亲青主诵读中国古典诗词,11岁开始诵读《桃花扇》,其古典文学修养体现在他所精辑的套词上,功力不凡。而在形式上,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的无伴奏合唱自文艺复兴以来已经渐渐为世俗音乐所用,随着近年来多个世界著名的无伴奏合唱乐团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城市的巡回演出和风靡,这一剔除了乐器的纯粹人声的音乐形式,亦越来越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尤其是在合唱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广州,合唱团的演出一直很有市场,前晚也不例外,八成的上座率和场内的安静及掌声都显示出观众对演出的肯定。

整剧改写,以合唱来演绎昆曲,对曲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一直以来都在该进博物馆还是在舞台上发扬光大的争议声中缓步前行。自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一出,“青春版”似乎成了拯救昆曲的一条出路,昆曲也因此漂洋过海登陆欧美,但一部剧一条路是否就真的挽救了一个剧种,依然未能下结论。而此次清唱剧《桃花扇》,在艺术上的探索更是前进了一步,大胆突破戏曲程式,以更为大众化的方式来演绎愈来愈小众的古老的剧种,无疑是中西结合的一条新路。

当然,该剧如何使得这一源于西方的音乐形式与中国三百年古老昆曲艺术融合得更好,使从前仅担当“唱歌”功能的合唱如何更好地转换为带有叙事性的“唱剧”的问题,尚可留待专家们去继续探讨。

(责任编辑:悠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