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郦波:“我就是个教书匠”

2009-12-23 09:4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舒晋瑜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位“文牍学”博士后,一位幸福地徜徉于家和课堂之间的大学副教授,一位沉浸于历史人物中的当代学者。他的生活单纯幸福,他的课堂如诗如乐。“7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位“文牍学”博士后,一位幸福地徜徉于家和课堂之间的大学副教授,一位沉浸于历史人物中的当代学者。他的生活单纯幸福,他的课堂如诗如乐。“70后”副教授郦波登陆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大明名臣系列之“风雨张居正”,同名图书也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谈国学,不必在意冷或热 

  近几年国学热,“国学”用得也很浮泛,什么都往国学里拉。其实中国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在这几年的国学热。郦波说,中国文化有几次灭顶之灾,但最终是传承下来了,就因为她有很大的同化性。放眼几千年,没有国学冷过或热过,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如静水深流,偶尔翻起浪花。很多学校里开设蒙学课,符合传统儒家的教育方式。“中国历史上的蒙学文本也很多,《三字经》、《弟子规》,朱熹等大学者喜欢启蒙教育文本,中国文化对启蒙教育重视,中国这么多仁人志士,不论功过是非他们的精神力量强大,得益于蒙学教育和家庭教育。” 

  郦波谈到,孔子是联合国认可的第一个教育家。在他之前不是没有教育,也有官学,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贵族教育,孔子把官学引向私学、民学。孔子述而不作,《论语》也是后人集的,但他把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现在的教育,所谓大学教育是象牙塔,《百家讲坛》把象牙塔的教育引向大众教育,历史功绩很明显,很有意义。“我以前个人上课的习惯喜欢上小班,人越少越好,觉得容易有沟通有交流,现在我觉得是老师就该面向大众。”他认为,从教育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是大众而非精英教育。 

  讲张居正“走火入魔” 

 《风雨张居正》通过张居正的一生,折射出韬略权谋、宦海沉浮、世态炎凉,可谓感悟“官场无间道”。郦波说,此前自己读过黄仁宇的书,也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觉得受益颇多。“但是我的讲述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有一种分析、思考的眼光,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知是知识,识是识见,识是一个人的观点、分析、思想,讲座还是要体现学者的思维、辨析、思考。现在大众对学术有误解,认为考据即学问。其实考据只是准备,学术必须有自己的思想。” 

  在《百家讲坛》上,郦波讲到动情处,潸然泪下。可是他并不同意有人说讲得感性或理性的说法。“我不是为了讲历史而讲历史,辉煌的东西在民族的血脉中流传。我讲的是张居正,又不止是张居正。”他说,张居正对于当下的意义,在于中国文人的敢于担当,抓住理想不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张居正是一个符号,是能展现这个时代的符号,张居正身上承载了怎样的需要传承的历史精神、历史智慧,那种属于民族血液里头流淌的一种东西,可能我们没意识到,但需要有些人去呼唤。 

  郦波说:“我自觉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对于讲述对象总喜欢作心灵的感悟和揣摩。心里有了讲述对象的形象,有了感悟才能讲。”据说,《百家讲坛》找郦波讲张居正,试讲定下来后,郦波始终没找到感觉。有段时间,他常常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石头城下秦淮河边散步,常常一个人发呆。为了能体味张居正的心态,郦波还亲自去了一趟湖北荆州张居正故居,他喜欢实地揣摩古人的心思。“我不喜欢照本宣科,讲一人或事,而是希望人在我心里先活起来。直到感觉有一天张居正的形象鲜活起来,浮现出来,有讲他的冲动。历史是需要感悟的,不是光靠感性或理性,感悟本身需要理性的基础。在讲《张居正》的那段时,郦波也变得孤独沉默,他爱人都说他有些走火入魔了。郦波说,自己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讲张居正时,每日每夜脑子里都是张居正。似乎总能听见那从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呐喊,也总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孤独与彷徨。”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