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三峡和莫高窟:新发现新争议新创举
而伴随兵马俑发现30周年而渐次展开的兵马俑坑第三次发掘,因真正墓主人的身份之争而更具颠覆性。陈景元和袁仲一的学术争论,随着媒体的不断跟进而成为公众话题。这可能是兵马俑发现30年来最著名的话题事件。
广受关注的三峡库区文物今年再度成为焦点:4月和5月,三峡库区两大“国宝”,石宝寨的保护工程和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保护工程相继完成,其中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在深水中原址保护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文题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其文物价值远远超过尼罗河中类似的文物。三峡工程全部完工之后,三峡库区将蓄水到达175米高程,白鹤梁将永远淹没在水面30米以下。
今年10月,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投入巨资开始创建“虚拟莫高窟”,以数字化的形式复制一个可观可感的虚拟敦煌。
阆中白塔:震区首座重新站起来的文物
经历了“5·12”地震之后的四川、甘肃震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在今年进入了关键之年。今年1月,由广东的文物修缮队伍负责的四川阆中白塔复建工程完工,成为震区第一个整体竣工的文物维修项目。地震一周年之际,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下午2点28分正式开馆。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地震博物馆。与此同时,由冯骥才领导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也出版了《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和《濒危羌文化》。
“方言艺术”涌现新热潮:
继续红火的郭德纲之外,上海的周立波,东北的小沈阳,香港的张达明、黄子华以方言为特色,掀起了一股“方言艺术”的新热潮。在广州,老一辈的“讲古佬”们陈年的讲古录音,在网上有了惊人的点击率。众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通过他们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口语,追思一座城市的历史。
两岸故宫握手: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60年来首度合办的展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10月7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参展的246件文物中,雍正肖像等37件文物来自北京故宫。在此之前的2009年2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的院长第一次相聚,两院达成多项交流合作共识。
伤:文化老人的“喧哗”与离世
如果将文化人和科学家的智力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那么2009年对中国而言是损失重大的一年。首先是年初的文怀沙事件,让世人对“国学大师”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及至下半年,当风波悄息,在两个同一天里,分别有两颗“国宝级”的大脑停止了运转。他们是,7月11日逝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10月31日逝世的殿堂级科学家钱学森和贝时璋。及至年底,翻译大家杨宪益和鉴藏家、“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又相继离世。
景观式汉字大典展开
今年年中时分,一纸《通用规范汉字表》把汉字推上了风头浪尖。计划对44个汉字进行字形调整的建议,引来无数的口诛笔伐。“割裂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汉字”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就在“44个汉字”余波未了之际,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河南安阳开馆。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书法到少数民族文字,“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缓缓展开。
(责任编辑: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