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点2009年发生在文化领域的这些“杯具”和“洗具”前,让我们首先向于本年度驾鹤西去的梁羽生、丁聪、欧阳山尊、任继愈、季羡林、唐德刚、杨宪益和王世襄等文化大家致敬,他们远去的背影,无疑是2009年最凝重的底色。哲人其萎矣,敢问新的文化大师还要缺席多久?回顾2009年,一个个文化事件,绯闻、官司、骂战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堪称一地鸡毛。拨开这些文化乱象,我们看到的,也许是文化背后的那些非文化因素、那些商业化冲击下的浮躁心态。也许它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原生态的文化江湖。
事件回放:2月17日,北京晚报刊发《三疑点诘问真实年龄及其他李辉质疑文怀沙》一文,传记作家李辉就文怀沙出生年龄、“文革”中所犯“反革命罪”和“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头衔提出三点质疑。此文不啻一颗重磅炸弹,先在文化界,继而经由纸媒与网络的合力炒作,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揭开了中国式“剥洋葱”运动的序幕。
评点:在这起事件中,我们要弄清的是那些被遮蔽的真相,但通观事件全过程,事实之辨与理性之争的声音几乎被遮蔽掉。
二、张爱玲《小团圆》惹争议
事件回放:4月,张爱玲的长篇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版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这部完成于1976年,写作10个月,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甚至还未面世,便因其浓厚的自传色彩,以及该出还是不该出的争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作品终于出版,争议愈加激烈。赞之者曰:“《小团圆》对张爱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反对者称,“已有明确意愿‘要销毁’的前提下,擅自出版《小团圆》即是侵犯张爱玲包括名誉权在内的各种权利”。
评点:但凡是张爱玲的,便是好的,这已经是出版界的共识。张爱玲如此受关注,毫无疑问,是她身上的畅销因素太多了:名门之后、一代才女和曲折的爱情等等。
三、余秋雨遭遇“诈捐门”
事件回放:5月31日,《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在 《余秋雨20万假捐款 “真相调查”》的博文中,质疑余秋雨为地震灾区捐款不会超过6万元,而不是他默认的20万元,要求余提供捐款证明。6月8日,余秋雨通过其担任名誉董事长的九久读书人公司发表书面声明,称20万元捐款已用于捐助都江堰3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但网民仍未消除疑虑,质疑焦点集中到一直没有提供捐款证明上。
评点:慈善事业需要真金白银、需要真情实感,做秀是不行的。言必信,行必果,文化名人也不能例外。
四、于丹被指伦敦撒泼
事件回放:2009年5月,一篇名为《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帖子现身网络,发帖者称要揭穿文化人的真面目,并用中英文详细记录了于丹 “不断换房耍大牌”、“呵斥助理”、“辱骂翻译”等“恶行”。对于自己在海外的种种“恶行”,于丹解释称,是因与翻译“分道扬镳”,对方恶语中伤,于丹虽然表示“不指责、不评价”,但言语间还是表示该翻译能力有限,而且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评点:自“讲坛”走红后,有于丹的地方就有争议。但于丹不是十全十美的“道德模范”,她首先是平常人,更是平常的女人,从此打量开去,苛责她、甚至谩骂她,都显得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