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人文通识教育项目”启动仪式暨《通往人文的殿堂――亚非学院通识教育手册》首发式举行。
“现行的外语教育思想,会从根本上削弱外语教育的本质。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张西平教授在会上的发言,赢得与会学者的赞同。
通识教育非必修也非选修
重在培养学生人格与修养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外语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训练+实用知识讲授。尤其是零起点外语教学,更是如此。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样的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式,也许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但从根本上说,弊病比较大。这种教育思想导致了学校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使外语类院校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学生比有较大差距。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心智、全面培养人的各种潜能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不是必修课也非选修课,学生没有压力,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学识修养和做人做事的态度。
结合学生专业开列详细书目
办国学、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通往人文的殿堂――亚非学院通识教育手册》,是北外亚非学院通识教育的第一步。今后每年新生入学,都会人手一本,指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如何读书、学习。
通识教育手册的第一部分是国学,里面有梁启超的“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第二部分是读书篇,选的都是外语界老前辈关于如何治学、读书的内容。如季羡林的“我和外国语言”、许国璋的“回忆学生时代”等;第三部分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专业,推荐其应读的一些书目,比如越南语专业有《越南研究》、韩语专业有《韩国国情阅读教程》、豪萨语专业有《非洲人》等。
除了教育手册,学校还将举办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每个学期末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的读书报告进行评阅、奖励,鼓励学生真正读书。
2009级老挝语专业一男生说,国外很多大学都开了通识教育。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都设有几十门课供学生学习。这样的课也不用考试,但学生很有兴趣参加。
2008级豪萨语专业王文佳同学说:原来觉得学好发音、用好语法,就会掌握一门语言,但现在发现,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语言载体的背后是思想、文化。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