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坤就良渚遗址的保护如何在各种利益、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建立起长效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保护体系,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良渚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破坏,如何营造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的优美环境,合理展示和利用遗址,如何建立和谐保护的模式,最大可能地取得遗址保护区内民众对保护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等问题展开了调研。
就在朱金坤为遗址保护寻找良方时,2007年10月,刚出访欧洲归来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带来了希腊文物保护的经验:文物一旦发现就要发掘,发掘了就要保护,保护了就要利用,保护是为了让全世界的民众享受遗址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王国平还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良渚遗址,要让良渚遗址再活5000年!
市委书记带来的信息和指示更坚定了朱金坤的想法:一定要兼顾保护区内居民的利益!要让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共享,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渚遗址与原住居民和谐发展之路。
在调研中的发现也让朱金坤深受鼓舞:只要保护工作能够为区内群众着想,群众是会支持的。2006年,良渚镇后杨村农户康宏果申请建房,经专家考察认定,该房址为非核心保护区,允许其建房。但康宏果的新房房基一开挖,竟然挖出了4个玉璧。康宏果马上向良渚文化管理所所长费国平报告,管理所与省考古所的专家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19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00多件珍贵文物,由此露出真容。良渚博物馆馆长蒋卫东曾参与这次发掘,他深有感触地说:“由于抢救性发掘,我们把人家的地基挖得乱七八糟,但是农户没有一点怨言,大家都非常支持良渚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工作。”
为了扭转遗址区环境恶化趋势,营造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的环境,余杭区和良渚遗址管委会先后投入1亿多元,全部关停遗址区内石矿厂,并先后投入150余万元进行矿区绿化整治。将贯穿保护区内的国道南移,关停保护区内的相关企业。
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良渚遗址再活5000年”
2007年,良渚遗址考古传出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一座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1800米的古城遗址在这里被发现,这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营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级的古城,良渚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展示价值进一步得到了确认。考古专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它的发现将杭州的建城史一下提前了近3000年。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更是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这一考古新发现。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个古城可能是良渚王国的首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良渚文化不仅仅是史前文化,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早于夏王朝的一个朝代。
良渚古城址的发现使朱金坤兴奋异常,经与文物专家和文物部门反复研究并报请杭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良渚遗址公园,启动“大美丽洲”旅游综合体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包括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美丽洲公园、中华玉文化交流中心、创意小镇等,良渚遗址公园的建设面向世界招标。
在来自全球40多个参选方案中,最终德国SOL联合设计事务所的参选方案中标。但德国SOL对遗址区内2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第一个设计方案是:保护区内所有群众全部外迁。这一条立即被否定了。“群众全部搬走就变成死城了。应该有原住民,保护一定要利用,要让大家享受中华文明之光!”朱金坤说。
经过反复研讨,最终方案定了下来:根据良渚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规划,大遗址保护将分为良渚古城、古城外围、良渚广场三大功能区。古城区保留了大量良渚先民最早选择聚居的自然高地、良渚文化中后期人工堆筑的台墩式聚落。古城外围区域包含了良渚区域的大部分湿地、水域、部分小型古祭坛。良渚广场今后将会依山建成大小不等的小村落、创意产业园等,从而建设成一个旅游功能区。此提案获得了考古界专家的认同。
“大美丽洲”工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引进国内房地产商万科进入。按照“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目标,新馆良渚博物院由万科出资建设并无偿移交政府,由政府负责室内陈列展示。该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戴维·奇普菲尔德担纲设计,总投资逾亿元,占地7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已于2008年国庆节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一个既保护遗址、又兼顾保护区内群众利益的大遗址保护新模式开始引起我国文物界的关注。今年6月,全国大遗址保护论坛在良渚召开,专家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集保护、利用、开发、展示为一体的“文物特区”模式开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先河,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我们的目标是申遗,抓紧把遗址公园建起来。居民可以依托公园办农家乐,让城里人来享受遗址,又使农民有可生存的条件。”朱金坤说。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了大遗址保护的良渚模式后认为,只有让当地的原住民支持大遗址的保护,这种保护才是可持续的,良渚模式正是这种可持续的保护。
“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圣地,良渚遗址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朱金坤对记者说,“要当好良渚文化的薪火传人,保护好杭州历史文化的‘根’和‘魂’,让良渚遗址再活5000年,已成为杭州和余杭民众的共同要求和迫切愿望。”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