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西玩,路见某酒厂自称酿酒技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朋友说,这酒卖得不错,味道好,可买回去自己喝,包装精美,送人也上档次。
山西的“非遗酒”虽没喝上,一个小小的念头却上来了。这些年,政府还有民间力量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又是普查又是整理,最终一份份保护名录出来了,可是名录中的遗产因此就能留存下来么?就能逃离衰败的命运了么?
当“名录”立在面前时,一方面为祖上留下的遗产自豪,一方面也深感保护责任之艰巨。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有些遗产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我们在做的,只是与它们再一次的告别。在文化物种延续的进程里,进化论或许仍将显现其威力。有些遗传因子总会得以流传下来,我们的保护会使其成长的道路更为通畅;有些终究无可奈何花落去,纵是百般不乐意,千般去挽留。
然而,如同山西的“非遗酒”一样,走上衣食住行玩这条历史的诺亚方舟后,许多“老字号”历经岁月的沧海横流却仍活得精神抖擞,这是为啥?无他,唯走群众路线耳。也就是说,这群老伙计满足了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吃饭时想起了王致和的腐乳,脚上为图个舒服穿双千层底布鞋,想强身健体打打太极拳,亲朋小聚唱几句京剧助助兴……当文化与生活捆绑到如此紧密的程度,何愁无法延续香火。
最后想说,文化殿堂里前辈创造了那么多,我辈或许也该留下些什么,谁知道千百年后保护名录中又没有今人的印记呢?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