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持木版年画经营权的转让。”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表示,她更倾向于把此事理解为合作。“把经营权转让给广州新觉青年会馆,与年轻人合作,有利于木版年画寻求市场上的突破。而且广州的视野更宽,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多,这对推广佛山木版年画是个机会。”她还表示,希望借明年广州亚运会的机会推广木版年画的品牌形象。
佛山木版年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地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但现实是年画已经走向了衰落,亟待拯救。究其原因,关宏认为,大环境是在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的民间艺术被冷落了;其次是木版年画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再次,佛山的木版年画传承人太少,仅冯炳棠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作品创新不够,难与时代接轨。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8年开始,国家每年下拨给每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奖金为8000元,用于传习活动的补贴。在生产性保护方面,今年年初,国家相关部门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为非遗项目的洽谈、贸易提供了平台。
各地木版年画:生存状况普遍堪忧
“国内80%的木版年画没有市场,生存状况堪忧,专家的研究也很薄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郭雅希说。该系3年前开始收藏并研究木版年画,师生共收集了300多件木版年画精品,有很多是濒临灭绝的,如有上千年历史的河北“神码”年画。
相对于被冷落的年画而言,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杨家埠年画目前发展的境况略好,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霍庆友、霍庆顺兄弟是天津杨柳青的第六代传人,他们经营的木版彩绘年画作坊打入国外市场,因此销路不错。“但是相比传统的杨柳青年画,技艺方面差了很多,不再那么纯正了。”郭雅希说。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自救之道是与高校联姻。2001年,苏州桃花坞年画社划归苏州工艺美院。苏州桃花坞年画社社长钱锦华介绍说:“之前,木版年画艺人老的老,年轻的跟不上,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与高校合作后,年画社组建了培训班,请来老师傅,又从学生中选出合适的人才,深入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但是年画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在苏州的老街开辟的销售窗口,至今一直处于亏本状态,资金全部由苏州工艺美院负担。
山东杨家埠是年画之乡,这里80%的人都会制作年画。今年83岁的杨洛书老人是杨家埠年画的第十九代传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每天到自己经营的年画作坊指导工人们制作。他的儿子杨付涛从小接触木版年画,如今也经营了一个年画作坊。杨付涛表示,近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杨付涛从1987年开始从事木版年画经营,他说:“木版年画最初的作用是‘贴门神’,90年代实用功能逐渐减弱。近些年,年画大都做成了礼品。”杨付涛所说的礼品指的是用木版年画做成的画集,一本画集通常包含200张年画,市场售价约为300元。购买者多为当地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用作特色礼品。“2004年以来,村里的年画作坊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家,竞争激烈了许多。有的作坊做工不好,但是会放入一些假证书,吸引顾客。”杨付涛说,“相比前几年,作坊盈利减少了40%左右,能够养家糊口就很不错了。”
保护木版年画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就现状来看,各级政府对这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是加大“非遗”的扶持力度,延续传统技艺的生命,还是打破经营困局,让其在市场中重生?木版年画的未来还是一片迷茫!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