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人民网安徽频道讯 单口相声《家庭会议》、柴门大鼓《计划生育好》、自编小品《拆迁情》……元旦前夕,由区文化局及辖区文艺爱好者原创的歌、舞、戏曲等各类节目走入基层,为辖区居民送去了新春的祝福。2009年,区文化局着力打造多层次、全覆盖式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三项文化惠民工程书写出一幅幅人文蜀山的“新画卷”。
文体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
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2009年,区文化局精心构造三级文化网络,形成了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园文化站为重点,小区活动室、农家书屋为集散地的城乡文体网络,同时鼓励社区成立民间文体队伍。目前,全区已有老年模特队、秧歌队、军嫂艺术团等各类文体队伍162支,11个镇、街、园平均已有固定文体队伍20支,11个镇、街、园文化站也在区文化馆统筹下,全面展开戏曲、舞蹈、声乐、文化遗产等各项文化工作。去年年底,蜀山区投资500万元的"健身器材进社区"工程全面完工,惠及全区数十个老、旧小区,12个农家书屋也于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家住荷叶地街道的陈大爷是辖区有名的书画爱好者,以前,陈老只能在家里自书自赏,自从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后,陈老在社区创办了一个书画室,免费教留守、流动儿童学习书画,小小的书画室成为文化传播的摇篮。
据悉,2010年,区文化馆还将为每个文化站配备电子图书馆、数据库,为文化惠民小分队配备东西乐器、服装,区政府投资20万元的活动舞台也将在年后正式投入使用。
原创作品+文化遗产:文化惠民走出新路子
家住井岗镇的马云城老人是柴门大鼓的传承人,以前的他只能在村子周围唱一唱,自娱自乐。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老成了区里的"名人",哪里有演出都想请马老去唱两嗓子。热爱艺术的马老也很少拒绝,总是带着他的大鼓乐呵呵地为大家演出。今年,马老又以柴门大鼓的形式创作了贴近居民生活的说唱节目《计划生育好》,深受居民欢迎。
2009年,区文化局开辟文化惠民新路子,在挖掘本地文化遗产、丰富现有文化资源的同时,还鼓励辖区文艺爱好者自创节目,并积极为这些节目提供表演舞台。其中,由区纪委、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情景表演快板《纪检战线亮风采》、歌舞《江城子·岁月如歌》参加了合肥市《清风荷影》反腐倡廉专场演出,获得市领导高度评价;由区文化馆创作的反映社会新面貌的歌曲《爷爷进城去买网》等三首作品荣获全国民族歌曲大赛优秀奖。
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文蜀山带来了新风尚。2009年,区文化馆在各镇、街、园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幸福家园广场文化周、快乐周末等各类专场演出25场,参与演出人员达4000多人,观众人数达36000多人。
组建文化组织,为民间艺人找个“家”
2009年,区文化局整合辖区文化资源,筹备成立了全市首个群众文化协会,目前已有会员179人,加入协会的既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有民间的文体爱好者。通过协会,全区文化体育界名人、民间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们走在了一起,为打造人文蜀山群策群力。协会成立当年,会员们就纷纷加入到区文化局成立的文化惠民小分队,将精彩演出送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截至目前,送文化惠民专场演出十余场,送爱国主义影片下乡300余场,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悉,今年区文化局还将继续资源整合路线,成立蜀山区书画协会、收藏家协会等专业领域文化协会。同时继续发挥群众文化协会作用,联合辖区单位举办"校园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目标性较强的特色文化活动,扩大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和普及面,积极调动全区的群众文化氛围,展现人文蜀山新画卷。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