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姜子牙原籍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义牒镇?

2010-01-16 10:08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白礼昌 王建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尚。生卒时间不详,有“二百年而告亡”之说,是商朝末年冀州隰州临河县人。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尚。生卒时间不详,有“二百年而告亡”之说,是商朝末年冀州隰州临河县人。为避商纣王之乱,隐居辽东修道三十年。又西行来到周地渭水以北的卞溪,在溪边用直钩钓鱼,三年不获,实际是隐居待时。

文王之师姜太公

传说周文王外出打猎,行前占卜,有卜辞说:“非龙非丽,非熊非罴,所获者霸王之辅。”果然在渭水边遇见子牙。当时子牙已七十多岁了。周文王同他谈话,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这就是世人称姜尚为姜太公的由来。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他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兴周,立了很大功劳,被封到齐地为侯,齐国是当时封建诸侯中的一个大国。古有《太公兵法》,世称姜太公遗著。此虽是后人伪作,但说明姜太公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把姜太公写成神话人物。姜太公不仅远见卓识谋略过人而且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学理论的鼻祖。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文韬武略在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之先,更在他们之上。以他为原形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所创作的名著也比比皆是。

唐代封为“武成王”

唐代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夫子并驾齐驱。但从时空观讲,姜太公比孔夫子早500多年;从社会地位讲,姜太公是政治家、军事家、道学理论创史人,孔夫子是教育家、儒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从政治地位讲,孔夫子的生活处境是无法与姜太公相比较的。所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姜子牙这个人厉害,一切鬼都可以收拾”,并要求抗大的学生要多加研究他。

堪称韬略鼻祖、帝王宗师的姜太公究竟是哪里人氏,当代史学界尚无定论,深以为憾。为此,吾虔心博览考察10多年,在1999年12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古史寻源》中,已认定《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人》。现再次考察论证如下:

姜太公是冀州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曾任谏议大夫、宗正等职的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在《列仙全传》卷一中记载:吕尚冀州人。生而内智,预知存亡。避纣乱,隐辽东三十年,西适,隐于南山于卞溪,三年不获鱼。或曰:“可以止矣。”尚曰:“非尔所及也。”果得大鲤,有兵铃在腹中,乃服泽地衣石髓,二百年而告亡。葬之无尸,惟有玉钤六篇在棺中。《中国神仙传》记载:“姜太公,姓姜,名尚。其先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尚,字子牙,商朝末年冀州人。”

冀州隰州临河县证据多

据《前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狩元年(前122年)“郊得一角兽曰狩云。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或曰太公吕来作之齐,所以为齐吕,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也。“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禅于梁父,其礼颇采。”故“使治庙汾阴南临河”也。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刘彻亲自郊祀黄天上帝,而没有祭祀后土,大臣雍说,郊天而不祀地失对偶之义,故不为神所答应也。共工氏之子句龙,佐禹霸九州,能治理土地之事,死后封为社祠,是上古天子郊祀社稷所。姜太公从吕梁山赦封到齐国为王,因知是诸神之领袖,称之为齐吕,即天齐也。所以,周成王封齐国泰山为太阳山,天子郊祀黄天于泰山之巅。石楼山汾阴临河是姜太公先祖句龙瘗冢之乡,所以,封晋石楼山为太阴山,在汾阴南临河治后土祠庙。天子东幸汾阴临河,侍祠之人皆着黄衣,郊祀与黄天相对应之大神后土如上帝礼。正如《汉书·郊祀志》云:汉武帝“祠后土临渤将吕望祀”。

原籍石楼多处文物证据

1.石楼今有瘗埋后土句龙“原隰丘陵坟”和祭祀后土皇地祗“原隰井泉”,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在“原隰丘陵坟”“祭皇地祗”,要用“原隰井泉水”。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曰:“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井)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这里精确地说明,在姜太公故里隰州汾阴临河,祭其先祖后土皇地祗句龙,要用“原隰井泉水”。“五方之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有五井。“隰井”在今石楼县城西陵山,2007年4月2日,《大公报》记者采访团王建、张宁、赵宏、王卫科和石楼县曹哲源、刘金明、王永平及白礼昌等人,重新用绳探量480米深,还不到井底。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