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艺人走上讲台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1月13日,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民间黄梅戏艺人汤水明,正在给孔垅镇一中学生教唱黄梅戏经典选段《打猪草》。
汤水明原先一直在孔垅镇的一个民间黄梅戏剧团工作,今年,孔垅镇一中聘请汤水明来校教授黄梅戏艺术课,每班每周上两节课,真正让黄梅戏走进课堂。
汤水明是该县教育部门聘请的20余位民间文化艺术课教师之一。县教育局负责人称,聘请民间艺人担任学校教师,是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文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黄梅文化底蕴深厚,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挑花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黄梅戏及挑花双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调查发现,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形势严峻,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为此,该县采取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电子信息资料库、重奖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为民间老艺人发放生活补贴等措施,抢救性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启动民间文化进课堂工程,让特色地域文化代代相传。为了普及黄梅戏,该县文化教育部门即将完成黄梅戏音乐教材编写工作,今年秋季黄梅戏全部进入全县中小学课堂。
《北京志》修志将增《非遗志》
在北京市开展的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工作中,《北京志》修志将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编写志书。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委会日前正式成立。《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计划完成50万字,从事物发端记起,以2010年12月31日为下限时间,内容包括北京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的法规、政策、文件及重大事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各行业、各门类及有关项目的发展历史和成果;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著及研究成果;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等。编委会负责人表示,《非遗志》不仅在北京,即使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出现。
土家族文化教学楼动工
1月15日,湖南保靖县碗米坡镇中心完小的校园里,机声隆隆,1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浇筑“碗米坡镇中心完小民族风情楼”底层,该镇镇长梁科介绍,这是一栋专门用于保护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文化教学楼。据了解,碗米坡镇中心完小民族风情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仿土家族吊角楼建设和装饰,今年元旦开工建设,5月底交付使用,内设土家族摆手堂、器物展示厅、器物体验室、教学研究室等。目前,该镇正组织力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及州内收集土家族器物,拓展土家族传统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路子。
皖南皮影传人自建博物馆
不久前,皖南皮影博物馆在安徽宣城水东镇揭牌。自此,一直鲜为人知的南方皮影戏代表——皖南皮影戏,有了完整的物质载体。对自己一个人出资建成的博物馆,43岁的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自豪无比:“我这里的皮影戏是400多年前的,是家族传下来的。”这个博物馆分三层,免费对外开放。一楼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皮影展示,并有特制的皮影演出间和观众席区,二楼是新时期皮影的展示,三楼是何泽华的创作室。博物馆的门口,写着一副对联“传承民间艺术展皮影风采,挖掘历史文化扬皖南美名”。然而,对联背后却是一个尴尬的事实——皖南皮影日渐衰落,现在会做皮影的仅何泽华一个人。
扬州工美精品在宁展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工艺美术精品展”近日在南京图书馆隆重开幕。薄如蝉翼、小似针尖、细若秋毫、形状各异的薄片,一点一点地点植在平整光亮的漆面上,这就是由高级工艺美术师吕永林根据李白乘舟下长江所见情景设计、技师范蓉蓉精心制作的点螺漆器作品《明月下广陵》台屏。此次展览包括玉器、漆器、剪纸、刺绣、通草花、灯彩、牙刻、竹刻、根雕、面塑等十大类294件作品,几乎囊括全扬州特色民间手工艺术品种。其中,大师级精品达33件。展览期间,来自扬州的部分国家级工艺大师还将集体亮相,以现场点评、技艺表演、现场鉴定等多种形式与南京市民交流。
90后唢呐传人出师登台
吹打声萦绕大山,鼓起腮帮仰着头吹奏唢呐的,竟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娃娃。这群90后是从上万名青少年中海选而出,学习唢呐吹奏,如今出师登台——他们是重庆巴南区用“海选+封闭式训练”培养出来的。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接龙吹打乐,至今600多年了,其中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唢呐也曾几度面临失传。2007年初,一场特殊的海选在巴南区展开,上万名青少年中选出16个孩子,除了上文化课之外,专攻唢呐等吹打乐器。这群娃娃从零开始,后来留下8个娃娃,全部达到唢呐九级以上专业水平。经过两年封闭式训练,8个娃娃出师进入实习阶段。很多时候,他们与当地民间高手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