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孔子》热映,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影院学习“孔子”之道。而圣人孔子究竟是如何进行家教和诗教的呢?为什么古人说“三代为官,才懂穿衣吃饭”,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呢?昨日下午,长期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成都本土作家文迪在成都图书馆的金沙讲坛,以成都人最喜欢的摆龙门阵的方式,给市民摆起了中国传统的圣教和诗教是如何在家庭中展开和发扬的。
麻辣语之一
“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剩男剩女?就是因为不学诗。”
对于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文迪一开场就提出了他的质疑。作为学者,他看到的是“国学热”背后不少家长的盲目从之。“我个人以为,这是虚热,阴虚火旺。”满文军指证让妻子获刑,“这件事受伤的是什么,是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
家教传统曾经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主要方式。国学真的热了吗?现在,考文史哲的学生远远少于金融法律。“我眼里看到的反而是正在渐渐消失的中国家教传统。”文迪举例说,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教言“不学诗,无以言”。直译成白话,大致是“不学诗,就不能说话了”。诗和言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关系,包含哪些微
言大义呢?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迪认为,对生活充满激情、能洞悉生活百态、善于与人交流且爱憎分明,是谓今天的“兴观群怨”。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剩男剩女”?甚至,当中国的第三次单身危机到来的时候,“剩男剩女”已进入了教育部公布的新词汇。如何对这个尴尬的群体说再见,文迪认为“不学诗,无以言”,正是对现在单身男女的一个最大警示。
麻辣语之二
“如果你的孩子资质中等偏上,一定认真选择亲传的教师,实在不行,有条件的就自己教吧。”
现在,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不少质疑。
文迪举例说,孔子71岁时,把目光投向他的孙子,就是孔鲤的幼子孔伋,即后来的子思。“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圣贤是很懂幼教的。”文迪说,孔子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身上,让子思从小跟着曾参。“这就是圣人的高明之处,所谓医不自医。”他分析说,孔子深知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成长,老人形成的情绪环境容易对幼儿产生溺爱,而在辈分上,曾参是曾点的儿子,与子思同辈,具备建立父兄关系的条件。
事实证明,曾参的代师授徒是很成功的,他按孔子的讲述,编写教材《大学》,作为子思的启蒙读物。子思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他按曾参转述的儒家心法,写了《中庸》,被后世追封为“述圣”,而子思的私淑弟子中,又出现孟子这样的“亚圣”,终于有了“孔孟之道”这一传承。
对此,文迪认为,孔子的隔代教育至少给了家长们一个启示,“如果你的孩子资质在中等偏上,一定认真选择亲传的教师,实在不行,有条件的就自己教吧。”
麻辣语之三
“吃饭时讲话是会影响家庭和睦的。”
民以食为天,“就是应该吃一些顺应天道和自然之道的应季食物”。
文迪举例说,“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就是孔子对吃的讲究和饮食卫生的一个好习惯。“现在,总是有那么多家长,在吃饭时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有那么多老婆在吃饭时,埋怨老公的钱挣得太少。”文迪分析说,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会大大影响人的心情,“娃娃学习成绩反而上去不了,夫妻感情也变淡了,患胃溃疡和胃癌的几率也随之增加了。”所以,常听老人说“吃饭不要讲话”,道理就在于此,“否则是会影响家庭和睦的。”
(责任编辑:记忆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