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看戏“搭被面子”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与制止,今天城里的大剧场里基本绝迹了。有人认为这是兰州人的老习气,太落后,把高雅的剧场弄得俗不可耐;也有认为胡乱捧场有“造假”之嫌,打搅了多数观众看戏的情绪,这种原始的戏曲派生物应该送入博物馆让其“定格”。而民间的戏老板仍然我行我素,言说“不搭红,场子就不红火,这跟歌舞厅里不送花篮、足球场上没啦啦队观众就冷场的情况是一个道理!”而我看来,兰州的“抛红”很有地方特色,在今天戏曲艰难行进时,是值得研究、保护和引导的。这里面有戏曲生态环境的问题,有戏剧在观众中的第三度创作问题,也有民间戏曲的经营理念问题,更有兰州地区特别的民俗习性与审美情调的自然生成问题,不应该随意否定之。
秦腔等地方戏曲,原来就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民性和自娱性。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流程中,剧种的个性和舞台呈现本来就包括着它的观众的独特创造和审美习尚。不健康的作法在生活中自然会被人们逐渐淘汰的。“搭被面子”的动因和初衷就是对好戏和名角的肯赞,它是伴随着名角的出现而产生的,这与鼓掌、喝彩叫好、燃放鞭炮同属戏曲舞台呈现的反响与回馈,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情调与冀盼,其利大于其弊。今天,重在保护与正确引导由观众自觉参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性独创,这肯定会有益于秦腔艺术和演出市场的振兴、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