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世家官窑梦 龙泉青瓷的薪火相传(2)
2010-02-05 09:06
清代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一对青年夫妻挑着箩筐,风雨兼程,从福建永春州德化县梅上里党坪出发,一步一步走进浙江地界。男的姓赖名永称,在
清代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一对青年夫妻挑着箩筐,风雨兼程,从福建永春州德化县梅上里党坪出发,一步一步走进浙江地界。男的姓赖名永称,在老家协助大哥赖永魁从事瓷业,因度日艰难,便应身在浙江的亲友之邀,迁徙到龙泉谋生。他们步行到龙泉县西乡木岱村时,见这里瓷土丰厚,流水潺湲,是个烧瓷器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里居住,并挖建了长长的阶级龙窑,将厂号定名为“赖永顺”。
其时,赖永称肯定没有想到,在龙泉青瓷日渐衰落行将消失的情势下他在浙江建窑烧瓷,这一举动竟会被记录进地方志:“福建德化县一位姓曾和姓赖的瓷工迁居龙泉木岱村,发现该地瓷土矿藏丰富,就在木岱村重新开始兴建瓷窑,以后瓷器从木岱村扩展到附近。”
看一看龙泉青瓷史,便能洞明赖永称此番点燃窑火的历史意义,更能掂量出赖家在龙泉瓷业延续和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宋时,随着越窑的衰退,龙泉青瓷成了主流瓷器,而且形成哥窑和弟窑两类美学特征不同的流派。朝廷在龙泉设立官监民烧的官窑基地,开片多姿多样的官窑瓷器成为宫廷使用的上等瓷品。明末及清朝,由于税重利微,又实行海禁,生活难以为继的龙泉瓷民纷纷关闭瓷窑,龙泉窑所剩无几,气息奄奄。
就在此时,赖永称在龙泉木岱村重建窑场,重烧青瓷,重打品牌,使已经干涸的青瓷之河重新丰盈起来,流动起来。这不能不在龙泉青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赖氏青瓷世家传到第七代赖自强,已是抗日战争时期了。
由于抗战的需要,要修建丽水至福建浦城的战备公路。这条公路正好通过赖氏世代建窑烧瓷之地。一听是为了抗日,爱国之情在赖氏传人心里升腾起来,赖自强慨然同意毁窑筑路。当他们看到赖氏几辈人用身家性命经营起来的窑厂被毁,虽然眼眶里蓄满了泪水,痛惜的心紧缩得厉害,可他们还是慢慢地转过身子,渐渐地离开原先赖以生存的窑场。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生存比个人生存重要,抗日之路比个人生活之路重要,没有国哪有家?不打败鬼子,哪有自己的事业?
直到1957年国营龙泉瓷厂挂牌成立,赖自强凭精湛的手艺在厂里担任技术科长。在赖自强的主持下,厂里成立了专业的青瓷车间。赖自强带领技术骨干进行青瓷胎釉、造型和生产工艺试验。试验硕果累累,对龙泉青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赖自强熟悉龙泉青瓷的传统工艺,是个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改革者。多少年来龙泉窑都是烧木柴的,如此烧下去,那得烧掉多少树木?赖自强做了煤烧倒焰窑和隧道窑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窑工们击掌庆贺,连绵群山上的森林伸出数不清的手,向赖自强致意。赖自强是个不停步的改革者,后来又发展到油烧梭式窑。他还改革了青瓷工艺的全部工序,使这朵古老的工艺之花焕发出盎然生机。
由此,赖自强被瓷界称为现代龙泉青瓷之鼻祖和一代宗师。
第八代传人重建“龙泉官窑”品牌
1993年,青瓷世家第八代传人赖建平在杭城最繁荣、最亮丽的湖滨租下3个柜台,开起龙泉青瓷店铺。各种造型的青瓷琳琅满目,哥窑弟窑的瓷器俱全。龙泉青瓷从大山深处走向现代化的城市,走向千家万户。古老而清丽的青瓷与同设在湖滨的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等传统名牌产品互相辉映,竞艳斗奇,增添了杭州传统文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