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莫擦上文化遗产的“包浆”(2)
2010-02-08 09:12
然而,因为商业利益的驱逐,一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非遗正在被人为地随意改造着。这个过程,让人们想到了收藏界流传的关于包浆的一个笑话:一位老农
然而,因为商业利益的驱逐,一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非遗”正在被人为地随意改造着。这个过程,让人们想到了收藏界流传的关于“包浆”的一个笑话:一位老农家的一件古旧漆器被藏家看上,许以高价。老农兴奋地把它擦亮,似重新漆了一遍,藏家见后一声长叹拂袖而去。老农不知道,他这一擦拭,把漆器上的“包浆”给擦没了,古旧漆器的价值也大打了折扣。
变异“非遗”成赝品
康玉岩教授说,历史进程中,没人能苛求“非遗”一成不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记忆,一旦变异了,那它就不能再作为“非遗”了,这好比文物没有了历史价值,那跟赝品也就一般无二了。
纤夫的劳动号子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年,《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然而,乌丙安教授说,“妹妹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并非纤夫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纤夫们劳动时没有妹妹,平时大多时候也没有妹妹相伴。”
在云南采访时,记者曾经参加过一座民俗村里的少数民族婚礼表演。在演员的热情邀请下,记者扮演成新郎,抱起“新娘”走进“洞房”。然而,当记者准备走出“洞房”时,“新娘”告诉记者,必须购买几十元的礼品,否则不能走出“洞房”。乌丙安提醒说:这种做法,就让“非遗”变了异,伤了筋动了骨,自然也就伤了“非遗”的元气。
(责任编辑:木兮兰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