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傩舞,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素有“活化石”之称。早年,它因“娱神娱人”的功能而兴盛,至“文革”期间道具被毁,沉寂消失了41年。如今,大源古傩“复活”了,重新焕发出异彩,继2005年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去年又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傩,不再是单纯的村民自娱自乐之物,而是逐渐演变成泰宁县的一个文化元素。
古村古傩 娱神娱人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千余年的“村龄”.
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他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衔,皇上还把宫廷里的傩舞,当时叫“和藩舞”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于是,傩舞代代相传,舞了千余年。
大源傩舞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傩舞人脸上戴的傩面具,是傩文化的特征,形象或凶恶或粗犷或温婉,代表不同的神像,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蛀。大源傩舞有一个情节,4人抬着一个塑像,傩舞人围着塑像起舞,这个塑像就是严续的恩人赵元德。千余年来,严氏子孙为纪念这位恩人,不仅为他造庙供奉,更将其塑成金身,年年舞傩以示祭祀。
大源村北倚江西黎川、东邻邵武市、西毗建宁县,曾经是泰宁周边地区通往江西黎川的必经之路。清代以前,这个村有数百户村民,设有圩场、饭店和客栈,方便过往客商投宿和吃喝,连当时邮路也是经此地到江西黎川德胜关,成为一个跨省的中转站。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每逢舞傩,大源村可谓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
村里75岁的老人严仰春,至今仍对新中国成立前村民舞傩的场景印象深刻。他说,那时舞傩,一是为了好玩,更是为了敬神,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尤其是庆丰收的十月十五,村里的4支傩舞队就要出动,“金童玉女”手捧“玉如意”“蟠桃”“金元宝”在最前面引路,傩舞队走家串户“送福”。有时傩舞队还会从村里远途舞傩到乡里,沿途全是前来看傩舞的乡亲。那时候,物资贫乏,舞傩人没有演出服装,队员们就去借妇人绣了花边的对襟长袍,以假充真,后来连这种长袍也不容易借到了,大家就干脆打赤膊跳,即便是在严寒的正月里也是如此。
断代边缘 古傩复活
从1954年起,大源村的4支傩舞队全部停止了活动,尤其是“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傩面具及傩道具也被烧毁,流传了千余年的傩舞,悄悄地退出了社会舞台,面临失传。
1995年,是大源古傩新生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获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决定抢救这朵古民俗奇葩。可此时,傩舞已停跳了41年,健在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年过古稀,很多动作都回忆不起来,古傩处在断代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