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大禹铜雕屹立汶川县城(2)
2010-04-14 10:16
原打算放在山顶上后改放在国道入口 30吨重的大禹铜雕,头戴斗笠,一改梳起发髻的传统大禹模样,它右手持耒,左手叉腰,一身蓑衣屹立风雨中。 大禹
原打算放在山顶上后改放在国道入口
30吨重的大禹铜雕,头戴斗笠,一改梳起发髻的传统大禹模样,它右手持耒,左手叉腰,一身蓑衣屹立风雨中。
大禹是一个传说人物,如何让它的雕像被现代人接受?“我要塑的是大禹的血肉之躯,不是拔高,也不是神话。”许鸿飞说,可能也正因为这样,大禹的雕像在当地颇受认可。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曾到汶川视察援建工作,对大禹铜雕表示赞许:“有气派,有精神。”铜雕中的大禹形象是许鸿飞从古代壁画以及古书上的白描中找到的。为捕捉羌族人的外貌特征,许鸿飞前后8次去汶川生活体验,在大禹头像中融入了当地人的样貌特征。
最初,汶川的大禹雕像准备放在县城的山顶上,结果因雕像太高,登上山顶无法一览全貌而放弃。后来,打算在岷江畔的山脚下,仍然未被采纳。最后,大禹铜雕决定放在进入汶川县城的威州镇213国道路口。这样,一进新汶川县城,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尊巨型雕像。
为了给汶川创作城雕,许鸿飞还创作了一组组有生活化场景的雕塑。为了表现汶川未来美好的生活,许鸿飞塑造了汉族与羌族孩子一起跳舞的群像,欢声笑语仿佛从雕像中传出,放置
大禹雕塑要亲近每个人
记者:有不少巨型雕塑反映英雄或神话人物,但受欢迎的不多,大禹铜雕如何表现?
许鸿飞:最开始汶川征集雕塑的时候,有雕塑家提交了一些方案,苏联式的,是一种纪念碑性质的雕塑。我不希望汶川县城的雕塑是凝重的纪念碑,我希望展示一种民族的雕塑,不搞抽象的寓意,通过把大禹复原成人形,在大禹铜雕中传递一种精神。所以,一开始就突破了主旋律式的创作模式,我认为汶川的城雕应该是生活化的、有亲切感的。对于巨型的大禹铜雕,我首先把大禹还原成一个人,没有拔高和歌颂,铜雕中的大禹其实看起来很劳累,但这种累就是一种美,我认为只有抓住这种人性化的东西,才能接近每一个人,打动人们。
记者:汶川的大禹铜雕有什么意义?
许鸿飞:近年来国内的城市雕塑有一个问题,喜欢照搬国外雕塑理念,比较抽象,比如一个飘带、一颗明珠,人们其实看不太明白。我一直认为,雕塑要与当地的传统吻合,要能从中看到生活。为什么现在有社会影响力的城市雕塑不多?因为以前一直讲,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少雕塑家总专注于“高于生活”,造成许多城市雕塑都脱离了市民们的情感,不太受欢迎。所以,在汶川塑一个大禹铜雕,不是塑一个神像,首先是塑一个人像,一种精神。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