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张祥龙:对人类的新认知如何印证了儒家学说

2010-04-20 09:30
来源:中华国学网 作者:江焕明
16日张祥龙他应邀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作了“对人类的新认知如何印证了儒家学说”的精辟演讲。

 张祥龙:对人类的新认知如何印证了儒家学说

张教授的著作颇丰,如《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等,2010年4月16日他应邀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作了“对人类的新认知如何印证了儒家学说”的精辟演讲。
 
张教授读的是哲学专业;以西方哲学经典论著入门,却一直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儒家深入研究后,张教授认识到,在大家看来充满了道德说教的儒家有着鲜活、有趣的哲学思想:儒家对人生在世的艺术化、时机化阐释中,那使得人群发展生生不息的思想深层,又是另一番高远。
 
首先,张教授从问题出发,讲述了有关人类学的有关最新知识,他提出“人类学不是可充分观察对象化、完全冷静处理的科学,是研究正在从事研究的研究者特性的学问”,用哲理的方式去思考,人类学的对象注定是遥远的,我们越往前走,它越往后退。他用有趣的例子讲解深奥的哲学,当中说道“人总存在于斯芬克斯之谜中,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即使俄狄浦斯破解了“人”的答案,但最后他还是杀父娶母,正反映了西方文化不能真正地破解“人”。
 
讲到人,一般会和动物作比较,因为人的特性正是与动物的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张教授讲解了人与其他动物比较的真实的区别:男女之间的觅食分工,养老、敬老,婚姻制度,亲子关系;总之人际关系的结构和样式将人与其他灵长类更真实地有意义地区别开来。
 
张教授以前说过,“有了儿子人生便大为不同,人对孩子的慈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解释的,这像是中国文化的本能甚至是人的本能,由此我对儒家文化的‘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张教授转入人类的新认知如何印证了儒家学说的剖析,养儿的艰难的时间意识促进了“孝”的形成,孝是一种非特殊的人类独特现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当下对子女的本能深爱,与以前父母对自己的本能深爱,在本能记忆中沟通,反转出现,孝心出现。“育子须父说”、“猎人丈夫说”等都证明了人类新生婴儿的极度不成熟以及亲子联体,在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中,父母儿女形成共联体,进而形成人类衍殖的互绕体。
 
最后的总结,他用四个字概括“仁者人也”,说“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朝向事情—即出现有人类本性的形成—本身的方法,也就是“道不远人”、“仁者人也”的方法”。“仁”实现的是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高高在上,也不是底层的本性,而是人的本性的真诚显露。
 
对儒家的未来,看法是光明的,但我们时刻要反思现有的状况是不是我们尽力做到最好的状况,让社会朝向合理的状况发展。这是张教授的期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