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文化厅获悉,广东创新保护理念,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保护与展示文化遗产,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史文化遗产颇为丰厚。距今6500多万年前的河源恐龙化石埋藏地保存有恐龙蛋、骨架、脚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多,世界罕见。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全国首批100个大遗址之一。怀圣寺光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广东仅存的唐代高层建筑物。佛山石湾南风古灶、高灶自明代至今延续使用,时间之长,为国内罕见。“南海Ⅰ号”、“南澳沉船”是全国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文物建筑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岭南地方特色鲜明。
为了实现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广东拓宽保护领域,不仅保护古代文物,还保护近现代甚至当代遗产;不仅保护静态的文物,还保护动态的遗产;不仅保护单体文物,还保护文物片区,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等;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有些保护项目居于全国甚至世界领先水平。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东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实现了海洋打捞与水下考古的完美结合,获得文化部创新奖;广州南汉二陵、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和咸头岭遗址、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等被评为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