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安溪发现宋外销瓷窑 南海Ⅰ号瓷器可能产于此

2010-05-07 15:10
来源:台海网 作者:张素萍
近日,泉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安溪魁斗镇魁斗村畲埔山发现了一处宋青白瓷窑址,出土的瓷器器型、花纹等与“南海Ⅰ号”出水的外销瓷器相一致。
安溪发现宋外销瓷窑 “南海Ⅰ号”瓷器可能产于此
近日,泉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安溪魁斗镇魁斗村畲埔山发现了一处宋青白瓷窑址,出土的瓷器器型、花纹等与“南海Ⅰ号”出水的外销瓷器相一致。陶瓷专家称,该窑是继德化窑、泉州东门窑之后,在泉州发现的第三处宋代外销瓷的重要产地。
 
安溪近200处窑址
 
这一处最有价值
 
普查小组成员吴艺娟介绍,安溪历次普查中,已经发现的窑址大约有170多处,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发现了10多处,分别分布在安溪的长坑乡、尚卿乡和魁斗镇凤山村,年代跨越宋朝至新中国成立。其中,以新近发现的这处宋青白瓷窑址最有价值。
 
泉州市博物馆内还放置着些许此次收集来的瓷器标本。当代陶瓷研究专家、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这处宋朝窑址面积约300平方米,从露出地表的几米厚的堆积层上,放眼望去都是青白瓷的标本和烧制用垫圈,以及支钉窑具。此外,采集来的还有垫饼和青白瓷碗、盒、瓶、洗等残瓷片。
 
从标本看来,此处生产的器型有大盘、粉盒、碗等。其中,大盘的直径有30厘米;瓷大多素面而无纹饰,釉色青绿或灰青,俗称青白瓷,但瓷胎质灰白、坚硬、厚重。盘面有宋朝瓷器常见刻画和画花的纹饰,有缠枝、卷草等。
 
“南海Ⅰ号”上瓷器可能产自这个窑址
 
安溪的古窑址怎么跟广州的“南海Ⅰ号”扯上关系?
 
陈建中说,根据采集的瓷器标本,发现不论从器型、花纹等,都与“南海Ⅰ号”打捞出来的瓷器一致。或许,它就是“南海Ⅰ号”瓷产地之一。
 
这处窑址的发现引起众多陶瓷研究者的关注。陈建中认为,“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其搭载的文物正在一步步地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秘密,这其中就包括对泉州外销瓷器的研究。
 
原来,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而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永春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一个鼎盛时期,在‘南海Ⅰ号’上发现的瓷器与泉州窑口生产的瓷器相一致,这足以说明泉州是当时民间瓷器外销的重要产地。”陈建中说,而泉州的外销瓷器印证了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辉煌历程。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