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建瓯发现明代木廊桥

2010-05-08 09: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熙慧
随着我省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值庆桥被发现,普查队员在桥大梁上找到“大明弘治叁年”(即公元1490年)字样,距今520年,为全省最早木廊桥。
建瓯发现明代木廊桥
500多年前,在建瓯境内迪口溪上游的小山村内,村民们在水尾建造了一座名为“值庆桥”的木廊桥,几百年来,它一直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渐渐忘记了它的“年龄”。
 
随着我省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值庆桥被发现,普查队员在桥大梁上找到“大明弘治叁年”(即公元1490年)字样,距今520年,为全省最早木廊桥。
 
昨日,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朱永春教授称,这座伸臂式木廊桥是国内现存年代较早的梁式廊桥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纯正的宋代营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奇迹”藏深山差点擦肩而过
 
“远远看到这座桥,破破的,大家都没在意,以为是清代的建筑。”建瓯市博物馆副馆长黄丽霞说,值庆桥所在的迪口镇黄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自然村,四周环山,年初时曾犹豫要不要前往。但走到桥内,却发现里面另有“玄机”,建筑很漂亮。
 
黄丽霞说,大家发现明确纪年后,更是兴奋,都不相信有这么早的木建筑保存下来。他们翻阅当地的文献资料,都没发现任何记载,确定为新发现。
 
黄丽霞介绍,该桥是南北走向,桥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桥墩上。桥面铺着木板,檐下有风雨挡板。进深十柱,用柱41根,两侧设栏杆和休憩长凳,桥内还有木橱存放着当地先民的尸骨罐。
 
在藻井内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边上有彩绘图案等装饰,大梁上墨汁写着“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样,但是桥的廊柱、部分斗拱等表面腐烂较严重,需要修缮。
 
当地村民说,该桥原为迪口镇占村通往黄村的要道,现在大家都从简易山路走,古桥走得少了。
 
日前,我省建筑专家、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来到黄村,一看到桥内的“斗拱”、“藻井”非常吃惊,说这座桥能保存到现在“简直是奇迹”。
 
桥上有藻井形制少见
 
“桥墩是块石垒砌,上面铺井字形圆木,逐层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铺长圆木连接两墩为桥梁结构。”黄汉民说。
 
他说,一般桥上都没有藻井,只供奉一个神龛。而这座桥不仅有藻井,在桥头、桥尾、桥中间各有一个神龛,当地村民的寿材也摆放在这里,体现当地民俗。
 
他说,目前全国70%左右的木廊桥在福建,但是年代晚于值庆桥。最让他称道的是,桥内建筑有宋代遗风,藻井内的斗拱层层叠叠,不用一颗钉子,完全是卯榫穿插而成。装饰简洁、粗壮有力,很有美感。
 
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的宋之前的木结构建筑非常少,均为“国保级”文物,福州华林寺大殿就是其中之一。
 
古桥与日本“大佛样”有关
 
“桥上的斗拱、月梁等沿用宋代古风,但有着福建地域自己的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也传到了日本,现在只有华林寺一座建筑实物可以考证。”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朱永春教授说。
 
他说,在12世纪末日本的镰仓时代,僧人俊乘坊重源将福州华林寺大殿风格移植到日本,建造了奈良的东大寺大佛殿,当地把这种风格称为“大佛样”。
 
朱教授说,这座桥使用的“重丁斗拱”与华林寺的一样,也印证了“大佛样”的传承关系。
 
“这座木廊桥的发现,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全国都少见。它的结构很纯正,是沿用宋代营造法式的做法,对研究我省明代建筑、梁式木廊桥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朱教授说。
 
黄丽霞说,他们正在抓紧制定古桥保护修缮方案,并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积极申报省保单位。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