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济南文庙塑像借鉴灵岩寺罗汉像制作工艺

2010-05-20 11:13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钱欢青
济南府学文庙修复工程自开工以来,进展非常顺利。文庙内的所有塑像全部借鉴中国传统塑像的制作方法,其工艺直接借鉴了灵岩寺内著名的彩绘罗汉像。
济南文庙塑像借鉴灵岩寺罗汉像制作工艺
济南府学文庙修复工程自开工以来,进展非常顺利。在建筑修复之外,文庙内的孔子及其弟子和其他哲人、先贤塑像的制作工作也进展顺利,记者昨日来到现场,发现文庙内所有85尊塑像都已各自“入座”,在等待风干之后将进一步进行“填粉”、“彩绘”工序。负责文庙塑像制作的沈忠、沈振宇父子告诉记者,文庙内的所有塑像全部借鉴中国传统塑像的制作方法,其工艺直接借鉴了灵岩寺内著名的彩绘罗汉像。
 
复杂工艺保证塑像质量
 
记者在文庙看到,在大成殿内,有孔子及“四配”(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的塑像,“十二哲”和其他孔子弟子、先贤的塑像则分列东、西廊庑,所有塑像一共有85尊。沈振宇告诉记者,这些塑像都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的塑像制作工艺进行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第一步,是按照人体的骨架结构制作一个木架子,这个木架子不是只有几块木头简单拼贴,而是要作出头颅、骨头的形状。第二步是上泥,上泥又分为四个步骤:一,上麦糠泥,就是将麦糠和泥的混合物上到木架子上,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让在麦糠泥发酵的过程中把它上到木架子上,这样才能增加其黏度;二,上麻皮泥,就是麻皮和泥的混合物,这层泥用来稳固第一层麦糠泥,对塑像的袖子等部位会起到比较好的牢固作用;三,上沙泥,这层泥除了用来加固整个塑像之外,还用来做一些初步的造型;四,上棉泥,塑像的最后造型工作就是在这层泥上进行的。”
 
沈振宇说,棉泥上完之后,必须等待其风干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在风干过程中,由于塑像上的几层泥会渐渐丧失水分,就必然会出现开裂现象,加上上棉泥的时间和塑像所在位置的通风状况不同,塑像各个部位和不同塑像之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等所有塑像全部风干、裂缝也不再有变化之后,我们就会在这些裂缝中填充一种特质的材料,这个工作叫‘填粉’。‘填粉’之后,我们就会进行第三道工序———裱纸。这层纸是用纯棉花做的,用来加固塑像的最表层。第四道工序是彩绘,彩绘之前,先要铺上彩绘腻子,然后进行‘立粉’———就是做出塑像图案的立体效果。‘立粉’完了之后是填充颜色、贴金。至此,塑像的所有工序才全部完成。”杨振宇表示,按照这些工序认真做完的塑像,非常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表层的彩绘可能会有部分损坏,整个塑像的形体是永远不会变形的。”
 
按照历史资料塑造塑像“形象”
 
沈振宇告诉记者,文庙内所有塑像的“形象”全部借鉴了历史资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拍了一些济南文庙内塑像的照片,我们基本上按照这些照片来塑造塑像的‘形象’,另外,我们也借鉴了吴道子的绘画以及其他历史资料。东、西廊庑内的塑像都比真人要稍大一些,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则更大,高约两米九,这还是孔子的坐像,如果‘站起来’,这个孔子像会达到四米多。”
 
记者在现场看到,85尊塑像的眼睛已经“炯炯有神”,沈振宇告诉记者,他们用琉璃做的眼睛,所以看起来特别有神。
 
制作工艺借鉴灵岩寺彩绘罗汉像
 
沈振宇说,文庙内塑像的制作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塑像的工艺进行,直接借鉴了灵岩寺内彩绘罗汉像的制作工艺,“灵岩寺内千佛殿中的彩绘罗汉像,分别塑于宋代和明代,是闻名于世的雕塑艺术珍品,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我父亲他们曾经对灵岩寺内的一尊彩绘罗汉像进行解剖,并送到北京进行成分化验,那尊塑像的里面用的就是木骨架。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塑像,也是按照灵岩寺的彩绘罗汉像进行的。由于制作古典塑像需要很长的工期,加上现在的市场又不大,所以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沈振宇表示,文庙内所有塑像风干之后,将进行下一步“填粉”、“裱纸”、“彩绘”等工序,预计所有塑像的彩绘工作会在9月初完成。
 
灵岩寺彩绘罗汉像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内幸存的古代艺术珍品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这些塑像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罗汉像的胎骨主要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制成后用粗泥捏成大体形态,待其干后再用粘软的细泥塑出具体形象。细泥干后,用以榆皮绒、麻筋、细沙、胶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体表面的细致部分,并在整体干后进行整形,最后用点、染、刷、涂、描等技法敷彩,画出细部,对手足、颜面等肌肤露出的部位涂以油蜡或蛋清,使之呈现柔软、光泽的质感。繁复而细致的制作程序保证了塑像生动的形态,尤其是罗汉身着的丝般质感的袈裟、额头凸起的青筋、手背隆出的血管,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以至于今人竟不愿在部分油彩脱落的地方进行补色,唯恐破坏了塑像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创作过程中合理的配料和精心的制作,使塑像经受了温度、湿度的变化,而保存至今,几近完好。
 
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维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坐姿,但由于动作各异,形神不同,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
 
灵岩寺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参观后,欣然挥毫题道“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