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风水何时脱去玄学的外衣?

2010-06-17 14:1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晓勇
日前,关于“风水”申遗的话题成为文化热点,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风水是否可以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尚在研究。”
风水何时脱去玄学的外衣?
日前,关于“风水”申遗的话题成为文化热点,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风水是否可以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尚在研究。”这一谈话随即被多家媒体转载,引发广泛讨论。风水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风水,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迷信
 
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中国人,说到“风水”,也能讲出一二来。风水一词,锲入中国文化程度之深,比较罕见。奇怪的是,在民间如此普及的一种文化,多年来却名声不佳。1999年版《辞海》对“风水”的解释是:“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指住宅、坟地等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山脉、河流走向等,是将地貌风物人格化,带有原始泛神论色彩的迷信学说。”显然,对风水是基本否认的。多年来,提到风水,人们立即会想到迷信。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风水”的解释略微中性:“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上述两种解释,基本代表了早些年学术界对风水的看法。
 
近几年来,对风水的看法正在悄然改变。目前网友们经常查询的维基百科版对“风水”的解释是:“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玄术。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显而易见,维基百科版对风水没有简单地予以否认。
 
多年来在国内名声不佳的风水学,在日本和韩国却被奉若珍宝,甚至还被拿来申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风水是准科学。这种判断是比较公允的。”著有《建筑环境与中国居家理念》、《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二书的泰州市政协委员丁文剑说,“国外学术界给中国风水学以很高的评价,在加拿大有风水学院、易学学院,在欧洲也有相当一批研究中国风水的博士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董伟每年带一批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风水。去年6月,他受邀于北大讲授古代建筑风水与阴阳哲学。今年6月中旬,美国一所大学的20多名专家教授将到泰州听他讲授中国风水学。”
 
南京大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风水”之所以引发争议,与“出身”不好有关,如果剔除其中封建迷信成分,将其更名为“建筑环境综合科学”的话,反对之声定会大为减少。
 
在民间,风水一直没有被边缘化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盛晋是风水学圈子里有名气的学者。他说,风水的产生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源于古人对理想家园的追求,希冀构筑天、地、人三者和谐的一种愿景。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或规划设计师,而早先的风水师就担当起这种职责。风水形成为一门学说后,一直为皇室所掌握。从唐代开始走向民间,到明清时期产生了很多流派,此时一些社会迷信概念也融合进了风水。
 
“传说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筠松因宫廷政变逃至江西赣州三僚村,随身带了一些皇宫里的风水书籍。后来,他收了两个徒弟,三僚村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风水师‘生产基地’,先后出了20多个‘国师 ’。”盛晋说,民间对风水文化的推崇一直不曾间断,四川阆中古城如今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风水博物馆。而安徽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村则被称为“风水第一村”,据说该村为孙权的儿子选址定居而建。
 
盛晋认为,风水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老百姓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到风水,比如住宅选址、室内布置、建筑构件等。如今,农村建房仍有许多讲究,如前邻烟囱不能对着后邻的大门,厕所不能建在邻居窗户旁,屋檐不能前于、屋脊不能高于邻居等等。盛晋说,“这其中不乏科学道理,比如室内建筑中的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梁能产生一种往下倒的气流变化,如果床放置梁下面,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压迫感。长期的心理压迫感很可能导致生理变化,生理发生变化人就生病了。古人无法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就会认为这房子是凶宅。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认识水平有限所致。因此,辩证地角度看,风水作为一种流传千年、依然活跃的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很有意思的是,最近,靖江市还将所谓民俗引入执法过程中。当地曾发生这样一起案件:原告宋某与被告孔某系邻居,原告房屋在被告房屋东首,原告翻建房屋时,建房位置前移,被告认为原告方宅基在上首,位置冲撞其风水,影响“紫气东来”,遂阻止原告建房。靖江市法院了解到当地村民普遍认同的建筑风俗习惯,向原告指出不合风俗,经调解原告将建房位置后移,被告同意原告建房。
 
其实,此类情况在农村地区很普遍,泰州市农村相邻建房纠纷案件中就有80%是设计“风水”而引起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