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崇谋,笔名叶染 、古田耕夫。1971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现定居深圳。1996年毕业于北京建设大学美术设计学院,师益于袁运甫、钱绍武、李燕等名师,系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新世纪百名书圣画圣艺术家”称号,深圳市书画家协会资深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会员,香港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多次在各级相关比赛、展览中获奖,作品或艺术活动见诸《中国书画报》、《深圳晚报》、《晶报》、《宝安日报》、《特区教育》、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宝安电视台等媒体,曾获国家部级、省市级先进荣誉称号,作品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地展出,出版有《尊荣知耻故事新编》(八十幅插图的作者)、《叶崇谋诗书画作品选》。(叶崇谋个人主页:http://ycm719.china9986.com)
叶崇谋先生对于国画创作有自己独到的领悟,水墨晕染的山水之间,蕴藏着的是这位致力于国画创作的艺术家无限的情思。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艺术的存在都有其现实意义,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的作品都脱胎于自己真切的生活。叶崇谋曾多年陶然于国画大师李可染深沉博大的画风,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终于逐渐形成浑厚深沉富有诗意的绘画风格,在表现上体现了独具特色的诗性美,具有一种超脱的艺术气质,这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于绘画艺术的不懈钻研与执着追求,同时也得益于他对于山水画作所表现情境的独特艺术理解。叶先生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曾说自己“小少为鸭娃牛郎,跋涉过山南海北,吟咏乎峰峦草泽”,正是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经历让他的作品有了鲜活的生命。那些灵动的笔墨下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仿佛是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能从心灵上给人以美丽的震撼。
记者黄渝晴:叶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的专访!能谈谈您是如何走上绘画艺术道路的?
画家叶崇谋:好的。我从小就喜欢涂画,喜欢放牛、养鸡鸭鹅等,对各种动物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山光水色、风晴雨晦的各种自然现象刻骨铭心,正是那段无拘无束牧歌式快乐童年生活的体验,在我心灵最深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此后无论是在求学或是从事书画教学工作,均是我所喜好的美术专业。我从十几岁时起就受到苦学派李可染国画艺术的影响,他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我非常喜欢研究他和他的艺术,并把他的一句“正道路,强毅力”刻在书桌上来鞭策自己。可以说,从前辈艺术家那里吸取艺术养分和精神力量,正是我走上艺术道路的指南针。
记者黄渝晴:从您资料上看,您曾经拜访过袁运甫、钱绍武、李燕等几位美术大师,他们对您的艺术生涯里有什么启发?
画家叶崇谋:在90年代初,我就读于北京建设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时这几位给我们上的课。李燕是已故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儿子,祖籍山东,形体高壮而气质文雅,他画猴是为一绝,讲课时常综合经、史、文哲、宗教、科技、民俗风情等,滔滔不绝,生动谐趣。钱绍武是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雕塑家、画家、书法家,当时是国家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他曾是徐悲鸿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巍然屹立于当今艺坛的艺术大师。他思路敏捷思想开阔,讲起话来海阔天空,纵横捭阖,大气磅礴,是一位血气方刚的艺术家。袁运甫,江苏南通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公共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他外表温文儒雅而内心独立,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曾经师从黄宾虹、林风眠等许多老一代艺术大师,袁运甫与吴冠中交情深厚,两人在“文革”时一起下放农村,劳作之余,常利用粪筐作画架偷偷作画,后来被人们戏称为“粪筐画派”。 1994年“袁运甫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时,就为我们全班同学逐一讲解作品的构思和特色,我至今受益匪浅。袁运甫先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造就了厚重而深邃的艺术世界,他对艺术的不懈求索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坚守都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黄渝晴:从您的作品上看都是以山水花鸟画为题材,且讲究的是自然而为的作画,是吗?
画家叶崇谋:著名画家张杰说过:“绘画源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可感知的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同父辈们上山掘石挑矿,又牧牛笛歌,赏花捉鱼,儿时的那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田园生活体验,不管任何时候,不管到了哪里都难以忘怀。记得我在第一幅认真创作的山水画上,自题一首山水诗:九天风云晦且晴,四时草木枯复婷。写取东南山水色,寄去寒煨苦乐情。我曾经画了一幅瓶花图,一束玫瑰和数段野草插在瓷瓶里,放在窗前,一片神秘苍莽的背景上自题一首诗:混迹入烟尘,清风难再闻。欲识乡野味,写此看本真。所以说,我喜欢以山水花鸟画为题材就不足为奇了。关于我作画的“自然而为”这个说法,是别人对我的评论。我作画时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胸有成竹立意为先打腹稿,然后才一任自由一挥而就,那样才能时出奇意。我觉得人应该对艺术怀有一颗平常心,把艺术和人的其他活动同等看待,只有如此,人才能在精神上真正获得自由。
记者黄渝晴:您曾经说过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是“技”,是“艺”,更是“道”,能说说当中的涵义吗?
画家叶崇谋:中国画是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变革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着独特的文明脉络和深厚的人文认同,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其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画以“诗”“书”“印”等充实、结合,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深远意义。其文化含量,远非西方其他绘画门类所能媲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意识形态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画家显然已经缺乏古代文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学养,而如何在保持传统深厚的人文价值基础上,注入时代气息,符合当代美学思想,这对当代中国画家是极大的考验。当前我国提出“和谐社会”的文化战略,兴起了“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创建活动,这是很好的。我还是很喜欢孔子的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记者黄渝晴:当代艺术家面临的诱惑太多了,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呢?
画家叶崇谋: 近些年来,当代艺术品市场非常火爆,但艺术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就一个艺术家,也可以毁了一个艺术家。有些收藏家抱怨,有的画家名气大了,画价高了,画的质量反而不如从前了!这种被市场冲昏头脑的画家终究会被大浪淘沙那样淘掉的。当代的艺术家要珍惜自己的艺术前程,以一颗平常心去潜心创作,更好地焕发出创作热情,把精品留在市场,启示后人。
记者黄渝晴:叶老师,再次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的专访,最后,请您谈一下未来的创作计划和展览的展望吧。
画家叶崇谋:我现在只不过三四十岁,对于艺术规律来讲,我觉得自己也许还处于少年期,我留着的作品只有二十来件,而且觉得还是不满意,其他多是以文会友送出去了。我打算此后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大自然,以山水花鸟动物走兽为题材,潜心创作不断积累作品。至于能否办个画展,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