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文学期刊渐现中老年化特征(2)

2011-05-10 09:46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文化苦旅》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热捧,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化苦旅》属于非虚构类的作品,按照文学期刊的划分法,该属于游记类文字。在崇


  《文化苦旅》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热捧,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化苦旅》属于非虚构类的作品,按照文学期刊的划分法,该属于游记类文字。在崇尚虚构的年代里,余秋雨没有获得足够的荣光。进入90年代以后,余秋雨因《文化苦旅》成为大众明星,而他的纪实性、打捞历史的文字也是对崇尚虚构文学风尚一次有力的去魅。

  而文学本身的神秘化和神圣化来自于虚构的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虚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里从时间空间的两方面来言说虚构的“神远”,这种“神远”按照韦伯的“去魅”理论其实是一种“魅”,是神秘莫测的。但进入新世纪时候,虚构的这种魅力在慢慢淡化,网上那些漫无目标的虚构,尤其是那些无厘头的穿越更让虚构变得不那么神秘。加之一些电影大片和网络游戏让虚构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图像,人们对文学的虚构世界渐渐有些冷漠。对一些真实的历史和非虚构的现实,更加情有独钟。《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近年来广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原因在于作者用今天的视角来解读历史,如果用虚构的方式来写作一部历史小说是很难获得如此多的读者认可的。

  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文学刊物上读到了李辉等人的文化钩沉,也看到一些文化名流的回忆追述,当然也有慕容雪村的便衣潜入到传销组织的卧底实录,无论是文化史实还是传销实录,一个重要的特征都是非虚构,都是可以找到现实依据的文字,而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这是对流行多年文坛虚构神话的彻底颠覆。

  文学期刊的这种“去魅”的办刊指向,一方面是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的价值折射。当理想和信仰在场的时候,虚构是具有魅力的,假的也会变得真实。当理想和信仰缺席的时候,再华丽的虚构也随之变得空洞,人们在阅读时需要的是实感、实用和实际。

  想象力:民族创造力的基础

  当前文学期刊的纪实、文化怀旧、真人秀倾向,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文学期刊的中老年化特征,因为在年轻的网络文学作家里,虚构不仅“思接千年”,“视通万里”,作家能够大胆想象虚构,而且穿越时空,古今同台,历史与现实对话,未来也与现实对话。年轻一代开启的穿越写作,是想象力的大解放,也是虚构主义在网络新平台的大狂欢。而文学期刊那些新设的文化意味较强栏目,多半是回忆性的文字,而忆旧正是老人的思维特性,也就是说传统文学期刊的读者正步入中老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纵览当下文学期刊的改版意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读书》杂志,文化人写文化人,文化人看,说的都是文化的事儿,因而《读书》成为一代文化人的成长的摇篮。之后《读书》改弦易张向学术性强的期刊转向,而现在文学期刊似乎有重返当年《读书》的文化格局,给人时空错位之感。但我认为文学期刊尤其是作协系统的文学期刊本身担负着培养文学新人、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功能的职责,尤其对虚构能力的推崇,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的软实力。虚构能力是一个民族想象力的基础,而想象力又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外在特征。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影响世界更大程度上在于屈原、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想象力超群的作家。

  在当下实用主义大于理想主义,经济利益浓于精神诉求的语境里,文学、文学期刊似乎在强调实感、实用、实际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人的灵魂的抚慰。缅怀历史、挖掘文化是一种向后看的抚慰,正视当下、展望未来、弘扬理想也是一种向前看的抚慰。前者是针对过来人的,后者是面向青年的。而文学本身是青年的,失去了青年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