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深刻指出了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过去往往比较看重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这样的硬实力,而忽略了文化这样的软实力。因此,推进文化走出去、保障文化安全,首先意味着把文化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仅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全球化时代,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强大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
面对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种种挑战,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无疑是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加强对我们民族在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方面要在国家战略规划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当代文化推广的新载体来推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走出去、维护文化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对当前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故事”的跨学科深度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优秀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不仅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
(作者朱永新 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