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新世纪诗歌的遮蔽与去蔽(2)

2011-08-11 09:31
来源:文艺报 作者:子 川
最后是评价的改变。网络传播手段对批评家的最大帮助是在利用资料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的精力与时间总是有限的,批评家也不例外,因此批评家


  最后是评价的改变。网络传播手段对批评家的最大帮助是在利用资料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的精力与时间总是有限的,批评家也不例外,因此批评家都有一个视野受限的现实难题,在过去的年代,不能进入批评家视野的具体作品就可能会被遮蔽。网络传播则在扩大视野、提供索引,以及搜集资料诸方面为批评家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在精力和时间的利用方面更加经济有效。另一方面,海量的、不加任何取舍的文本发布,以及网络传播中的瞬间覆盖,又造成新的更大的遮蔽。这也就是说,过去的遮蔽因为不能阅读到更多,而当下的遮蔽却是因为多到无法阅读。此外,还有趋同倾向与审美疲劳等方面的问题,也在妨碍影响阅读效果。

  网络导致新的遮蔽

  前网络时代很多的文学遮蔽都是因为传播受限。比如工业时代的发表、出版,再比如农耕时代的口传、手抄、刻印等等。这些传播各有各的局限,因而,历朝历代都有被遮蔽现象。遮蔽可以是一时的、当下的,有一些被遮蔽的作品在后世得到彰显,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被遮蔽700年后,终于有了“孤篇压全唐”的定评;也有一些被遮蔽的作品在后世得到部分的彰显,比如“古诗十九首”,其文本虽然流传了下来,而作者却一个个佚失。不过,持续的遮蔽将导致最终的湮没与失传。

  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遮蔽却与传播的全无限制有关。当传播技术进步到全民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如电脑、手机等设备,向网络这一公共空间发布、传播各种信息,人们的眼睛已经不胜重荷。于是“抢眼球”这一新词汇出现了,作为经济场域吸引注意力的关键词,“抢眼球”甚至被放大成“眼球经济”,成了信息化时代的规范动作之一。

  虽然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需要沉潜安静的写作心态,但在另一方面,诗歌也是存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一种信息,且是一种被当下社会价值取向“边缘化”的信息。在信息爆炸导致各种信息争抢眼球的网络时代,沉潜安静的写作已经变得殊为不易,一些不甘被遮蔽的写作者们,也纷纷不惜用越位的动作去“抢眼球”。比如制造某个网络事件,用年代写作来归类不同的写作现象,划定一个几无共性的代际然后集体出镜,设定某个耸人听闻的话题或营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等等,以此“抢道行车”,赢得关注,那些沉潜安静的写作者们真正优秀的诗歌创作却反而会被遮蔽与忽视。

  对于竞争激烈和功利性的经济活动来说,在一个大家都去“抢眼球”的时代,“抢一抢”也未尝不可。而诗歌这样的高雅艺术,小众化原本就是它的特征之一,一些作品即便是 “洛阳纸贵”,也依旧属于小众范畴。通过“拼抢”进入镁光灯下,与“超女”、“达人”去争抢镜头,或者在网络上“抢”出天文数字的点击量,这些为大众文化经验如此认同的诗,还是优秀的诗歌吗?从诗歌艺术特点出发,诗歌本身即是一种慢,而不是快。因而,沉潜、安静、慢等这样一些特质,很容易让诗歌在传播几无限制的网络时代被许多芜杂的信息遮蔽甚至湮没。这里其实存在一个悖论:沉潜安静的写作有可能被遮蔽,而不断闹出动静引人注目的又往往偏离诗歌本旨。我以为真正的诗歌只会依照它自己的艺术特点,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下潜行,那些通过争抢、抛头露面而“赢得眼球”的所谓诗歌,则非常可疑。

  去蔽的必要与可能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