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众多知名高校取消语文只考试英语,引发争议,对此央视还专门做了一期《新闻1+1》。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
上海众多知名高校取消语文只考试英语,引发争议,对此央视还专门做了一期《新闻1+1》。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一石击起千层浪,争议是可以理解的。有人说“这是在搞学科歧视”,有人说“这是数典忘祖”,有人说“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甚至有人说“这是不爱国的表现”,还有人对英语享受“超国语待遇”感到担忧,用《最后一课》作比较,质疑母语教育的随意偏废。其实,根本不别对“不考语文”大惊小怪,上纲上线,事情不仅不会有那么严重的负面效应,而且还可能对语文教育大有裨益呢!
别误读了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也别忙着给他们戴上盲目崇拜英语、误导学生奔赴“钱途”的大帽子,不考语文的大学最直接的初衷就是为学生们减负。在上个周末举行的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连考,就曾一天之内连考数场,数学、语文、外语样样不缺,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考到晚上八点,让不少考生叫苦连天、抱怨负担太重。为什么提到减负,公众都会理解支持,可一提到减负减下了语文,大家都火冒三丈?其原因就是触动了母语这根神经。可谁见到过哪家大学说过不考语文就不要母语了?谁见过哪家大学的招生简章、考试题目、录取通知等等不是用汉语而是用英语印出来的?恐怕连出个病句或错别字大家都不会放过。
不考语文是一种理性科学、讲求效率的考试设计。如果考了语文,笔者倒觉得是脱裤子放屁找麻烦,天亮了再找枕头没什么意义!何出此言?因为大凡自主考生,报名符合条件者都是高中的尖子,他们在初高中阶段的语数外都是学校的姣姣者,否则他们不敢觊觎名校的大门,报名或学校推荐时的平时测试分数及表现足以证明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他们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文到了大学足够用的了。如果非得考语文不可,无非是再将考题出得深僻一些,多挖掘些古文来,“之乎再也”一番,除了比拼出个分数上的高低来,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考语文,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青少年学好语文,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好语文,应用语文。应该承认,在现实中,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低下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有的大学生写不好汉字,常用字都不会写,一篇小短文里错字连篇,结结巴巴讲了几分钟都蹦不出一个成语来。平心而论,这不能全怪大学,如果大学将精力还用在母语工具的基础教学上,岂不是浪费教育资源?根子恰恰出在中小学对语文教育的不重视和不规范上。如果从名校自主招生开始,将平时语文测试分值与应用能力作为报名的门槛来考量,就可以逼着中小学阶段重视语文教学,这“前道工序”打造出来的半成品都合格了,“后道工序”自然用不着耽误时间、耗费资源再来“返工修补”,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测试和提升其他诸如英语等实用性学科的能力上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母语本该在中小学阶段就打牢基础,到了大学阶段早已说写自如,运用娴熟了,自主招生也就用不着再考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