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到了在当今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日益严重的“文化空巢”现象:来自各地的大量历史遗存进入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确切的出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风俗信息便立即消失。另一面,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会变得虚无缥缈。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文化空巢”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记得冯骥才几年前就十分关心这种“文化空巢”问题。他发现,他居住的城市有的七八百年的大街改造,原住居民翻箱倒柜搬迁时,已经找不到一件有价值的历史证物或文化遗存。他在贵州省进行美术遗产普查时发现,许多苗族侗族村寨中已经看不到那种古老而迷人的服饰了。再比如老家具,在山西的村落很难再找到像样的“山西货”,在山东大地上也难遇那种淳朴的“山东货”了。的确,一些地方的那些历史形态犹存的村落与街区,远远看去,似是不错,古建筑一幢幢优美地立在那里,可是如果穿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它的躯壳上,并不在其中,里边的家具什物早都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那些不知不觉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城市历史街区的命运,怎不令我们心怀忧患,这就是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
冯骥才一直致力于保护历史遗产、民间文化的活动和工作,并为此奔走呼号,他的这些文化行为,体现了作为文化人的文化职责和文化良知。文化专家学者这种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学习,增强和提高爱护祖国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的文化意识。
也巧,正在关注这个“文化空巢”问题时,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近日刊登的新闻 “北京城就容不下一个梁思成故居”。七十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曾经居住在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从1930年到1937年,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这段时间里,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了赵州桥、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寺等古代建筑遗迹。有人评价说,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几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考察,不知道中国文物的现状会变成怎样。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一笔,梁思成曾在“梁陈方案”中,主张全面保护北京旧城,并为此奔走呼吁。最终,他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但在许多人心里,梁思成成了守护北京旧城的象征。然而,令人难以逆料的是,如今,这种被拆除的命运,终于也落到他自己的故居上来了,梁思成的故居这座四合院被作为商业项目的建设……
据有关资料介绍,21世纪全世界最怵目惊心的例子,当属北京。北京的古老胡同从公元两千年起,以一年六百条的速度被拆除,成百上千栋历史建筑被铲平,所有的马路都在拓宽中,没有任何人能阻挡推土机的疾速进度……不止北京是这样的,此外,各地还有多少古建筑、古院落、古文物这些历史遗迹正在遭此同样的命运?一个个历史古镇,可能由旅游或搞建设的目的,大事开发,填土、造景、设缆车、建旅馆、砌桥铺路、开餐厅,而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内涵被彻底牺牲,一直到古迹古镇完全“死亡”为止,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文化成为无知无识的官员的祭品。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我们日益面临着历史的连续性断裂的危险。为了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持我们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就是需要我们尽心尽责保护历史遗迹,尽最大可能保留下真实的历史样式,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不让我们与历史、传统造成更大的裂缝和距离,莫遗憾地留下更多的“文化空巢”。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