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五四精神,拯救中国文化

2010-05-04 09:24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蒙
“五四”最大的意义就是它从文化上树立了一个把中国推向现代性的目标。但是现代性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不是万应的灵药。
1 青春时期,所有日子都可爱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歌颂青春,眷恋青春的,都是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谈青春的,譬如说李白,他的诗里面说“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杜甫的诗说“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杜甫这里面讲的青春不是指人的青春,他是指的季节,但它代表的仍然是一种欢乐的、庆幸的这种心情。
 
而毛泽东在他的最好的诗词之一《长沙》里面,他写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开阔的、有大智的这样一种青春。青春永远和激情在一起、和大智在一起、和浪漫在一起。
 
即使不是处在这种历史的风暴之中的,相对比较缓和的那种青春,也有它特殊的美。譬如说,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说《初恋》里,他说,“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连忧愁也给你以安慰。哦……”这像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有点那个意思。普希金的诗,“同干一杯吧,我的不幸的青春时代好友,让我们用酒来浇愁。酒杯在哪儿?就这样,欢乐涌上了心头。”都有这样一种对青春的美好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三零后”。赶上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我们的青春当时牛得不得了啊!我在地下的时候,就是在还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我们喜欢唱的歌是什么呢,是“我们的青春像烈火般的鲜红,燃烧在充满荆棘的原野。我们的青春像海燕般的英勇,飞翔在暴风雨的天空”。那是什么样的青春啊?把自己的青春和祖国的青春完全结合了。
 
其实那时候还只是少年,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那时候我11岁,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祖国”。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为了祖国,把我的生命献出来都没有关系。所以1949年之后,对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快乐、充满着那种单纯的信念,就像我写《青春万岁》的时候说的,青春时期,所有的日子都那么可爱。
 
2 五四精神,拯救中国文化
 
我想再回忆一下“五四”。
 
“五四”最大的意义就是它从文化上树立了一个把中国推向现代性的目标。但是现代性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不是万应的灵药。现代性还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你譬如说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譬如说金融危机,也说明了在这个现代性、全球化的基础上,它一旦产生问题会多么严重;再譬如说环境问题等等。但从总体来说,我们追求现代化这样一个方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不能动摇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