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而专家认为很值,因为这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而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耐得住寂寞的太少,酒再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再好的风景和文物,要没个世界遗产的名号,也觉得差了点什么。于是,申遗成了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最热衷的一件事,酒香的要申遗,酒不香的创造条件也要申遗。
1978年,联合国公布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12个。当时推出这个名录,本来也不是为了树一批旅游品牌。而中国彼时旅游业也未苏醒,所以直到10年后,中国才开始申报,当年有6处入选世遗,而至今已有40项,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从闻所未闻、不太熟识,到过分的热衷和冲动,除去我国遗产多的客观原因外,更多则是申遗成功后推动旅游,旅游又带动GDP的神话。这GDP不仅是旅游产业,还有知名度提高后吸引来的各项投资。所以,新宁县为此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相当于其2008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多;河南龙门石窟为申遗,洛阳市政府投入一亿多;武夷山也是花了一个多亿元。
且不说这些钱有没有审计,公众有没有答应,仅就用途来说也值得商榷。我们似乎搞反了申遗的目的。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遗产,而不是动刀子整容。但我国的现实是:庐山申遗时,将索道取下以应付专家检查,拿到“金字招牌”后又重新挂起,继续赚钱;武当山,600年历史复真观被改建成三星级宾馆;云南石林申遗成功搬迁原住民,43户村民告县政府。仅在2007年的世遗大会上,我国就有6处世遗被亮“黄牌 ”。原因如出一辙:旅游业过度开发,遗产地不堪重负。
在冲动申遗的背后,是遗产所在地忘记了自己的社会担当和历史担当。要明白,这份遗产属于全人类。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发言人休·威廉姆斯所说,并不是谁管理世界遗产,谁就有利可图,世界遗产并不是“私家花园 ”,它像水、空气和基础设施一样,是为民众共有的。而如今,一些地方将遗产当成奇货可居的“山头”,将公共财产私有化,将本属于大众的精神财富小众化。对它的破坏不仅对不起当下的人,更是上对不起祖宗,下有愧于子孙后代。
再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国外许多“遗产”非但没借申遗成功大捞一笔,相反以“零身价”面目示人。加拿大魁北克古城不收分文门票,也没有立围墙、拆民居、迁居民,他们和古城一起成为遗产的一部分。贝宁的阿波美古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和枫丹白露,门票价格多年不变,卢浮宫还定期免费开放。意大利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期间,150个城市数百座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迹,一律向公众开放。西班牙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课程。
对待世遗,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而是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有敬畏的眼光去对待上天留下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用经济数据去衡量。更重要的是,对一些世遗之外的宝贵自然和文化资源也应加大保护,不能让遗产成为遗憾,更不能左手申遗右手毁遗。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