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说:“女孩子过去七岁束发成为少女,十四岁初潮,四十九岁绝经,七实际上是一个生育的周期,两个七放在一起还是表达一种祈子的诉求,因此称他为情人节是没有依据的。而元宵节的祈子则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过去人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元宵当晚,人们看到月亮这颗星非常明亮,象征生育能力到了高峰,于是人们祭祀星星,祈求生子。”
为什么诸多传统节日都有祈子这样同一个内涵?对此,高巍说;“应该说人丁兴旺、家庭和睦是所有传统节日都具备的主题。因为这两个主题是保障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只不过各个节日根据不同的天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
被遗忘的节日能回来吗
如今,再提到上祀节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它是否还能回来?高巍认为上祀节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融入了清明节当中,如今的清明节习俗源自寒食节、上祀节以及清明节气,清明踏青的风俗就是上祀的遗风。
事实上,现在人们一提到清明,首先想到的还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之类的。至于踏青,往往被人忽视,以至于每每向同事朋友祝贺“清明节快乐”的时候还要遭受鄙视。高巍也认为虽然风俗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下来,但仍是不无遗憾,“现在人们踏青总是上山、去野地,而淡化了戏水这一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当然这也可能和北京城水少有关。”高巍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通过踏青让人们在春季亲近水,除垢纳新,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被“遗忘”的节日不止上祀一个,像六月六天贶节、七月十五中元节、春分等等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们究竟为什么会被人们“遗忘”?高巍认为,说到底,还是作为这些节日文化基础的农耕文化主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变化是肯定的。但不论怎么变化,这些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人与人间的美好亲情、与自然和谐亲近的理念仍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传统节日不可能一成不变
如今,人们已经对传统节日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但高巍认为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高巍眼中,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吃什么玩什么,他说:“民俗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社会的方式。东汉《风俗演义》中说,一个官员到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通过风俗实现治理。通过民俗,可以调动大家内在的积极性,通过如何吃、如何玩这样的生活细节来倡导一些主流文化,避免一些消极的东西,从而实现移风易俗及社会的自我管理。”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一种回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美好的传说、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美味佳肴,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通过传统节日被集中展示出来。参与这样的节日,是对祖先智慧的一种亲近,对民族文化魅力的一种体验。”但节日文化具备魅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传统节日采取固步自封的态度。高巍觉得传统节日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应该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融入新的主题、新的内容。上祀节融入清明是一种更新,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永远更新,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