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国学热在社会上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电视上的文化讲坛受到追捧,大学里的国学院、国学班相继开设,民间的读经诵典活动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看待当前这股国学热,怎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成果。
国学热怎么看
——传统文化兴起的背后
国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理论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所说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热。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不仅关系国学的发展方向,也涉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国学热兴起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带来国民文化心理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曾出现过一次“国学热”。不过,当时的规模和影响都十分有限,持续的时间也不算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来自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有学者指出,从历史上看,很多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现代化进程初期时会批判传统文化;当现代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增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民众在文化信心逐渐恢复的同时,急切地想要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国学热的出现是我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
国学热是中华民族当前文化自觉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民族精神的表现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人们越有文化自觉,民族精神就越能完整地得到弘扬。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伴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正经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开始。对于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能促进文化自觉,进而振奋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民族开始复兴的重要标志。
国学热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主要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层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尚属于文化的普及推广。有学者指出,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有助于改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国学研究获得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普及推广并不能直接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国学要得到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现在学术理论界关于国学的争论很多,如国学的概念问题、国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的问题、国学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等。有学者提出,目前国学虽然热了起来,但社会对国学的共识还不多;对有争议的问题先不必大肆炒作,而应扎扎实实地多做一些普及推广和深入研究工作。